什麼是教育(1 / 2)

/書籍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書籍是人類的最好朋友,閱讀讓您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精彩的圖書可以啟迪智慧,讓米花在線書庫成為您的好朋友吧!/

e米e花e在e線e書e庫eb

我的一個朋友在北京某國使館的文化參讚家工作,有一天她告訴我這樣一件事:一個秋天的早上,下著小雨,參讚的女兒要穿裙子上學,她的媽媽對她說:“今天有點冷,你應該多穿點衣服。”小姑娘沒有聽媽媽的話執意要穿裙子,媽媽也沒有強求。到了中午放學的時候,小姑娘一回到家就裹著被子坐在床上,顯然是凍得夠嗆。她的媽媽依然沒有非常“關心”地叨念她,隻是拿了溫度計對女孩說“寶貝,今天13度,在13度的天氣裏穿裙子有點冷,下回出門的時候一定要看天氣預報”,說完就繼續讓女孩在床上坐著。

我們想想,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們會怎樣處理呢?

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囑咐孩子多穿點衣服,有的時候,還會看到父母到學校給孩子送衣服。很多人被這樣的情景感動。假如是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這樣的關愛還算是一種關心,那麼對於一個高中生,甚至是一個大學生,這種“關愛”似乎就顯得不太正常了。一個成年人連自己該怎樣穿衣服都不明白的話,我們的教育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隻有未成年人和病人才需要事事監護,一個心智正常的人對於現代社會基本的生存技能應該是具備的。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需要采用什麼方法?恐怕這是我們成人特別是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通過參讚夫人的做法可以知道,首先,教育是讓孩子親自去體驗,讓他們自己對於生活中的所有問題有真正的感受。針對生活中實際出現的問題來指導孩子。其次,即使家長認為是對的事情,也不強迫孩子接受。最後,家長沒有責備,而是用愛來讓孩子理解道理。這就是教育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要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理解體驗生活。雖然在大人的眼裏這種體驗可能是有問題的,或者孩子們會受苦。但是為了讓孩子們體驗,我們不能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犯錯誤也是別人的權利。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時代我們靠經驗來判斷該穿什麼樣的衣服、出門要不要帶雨傘這類的生活問題,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來獲得稍微準確的信息幫我們做出判斷。但是如果我們既沒有教給孩子經驗判斷的方法也沒有教給他們利用信息的方法,那我們的孩子就成了缺乏生活能力的人。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教育的目標應該有一點是一樣的,即獲得生活的基本技能。生活在今天的現代人應該具有現代生活技能,包括使用各類信息的能力。與參讚夫人相比,很多中國父母的做法就略顯簡單了,要麼強迫,要麼放任,這都是不可取的方式,都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

什麼是教育?首先要明確教育的目標,然後講究教育的方法。最後還要看教育的效果。當這些能很好地結合的時候,孩子能健康地快樂地成長的時候,才有資格說我們給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的目標,也就是我們要把孩子教育成什麼樣的人,是事事聽我們指揮的人?還是有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人?這是現代教育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的看法是,要把孩子們培養成有獨立意識和能力的人,他們有行為的目標,有選擇的能力,有對行為後果負責的態度。我們要把他們培養成具有承擔社會責任和能力的有品格的人。這個教育的目的就是人格的教育。

實施這種品格的教育首先需要父母和老師具有這樣的品格,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允許別人表達不同的觀點,允許別人犯錯誤,用事實和體驗讓別人真的理解自己,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經驗、知識和能力。當有足夠的經驗、知識和能力的時候,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後果;當一個人明白了自己的行為後果時,他才會真正地選擇和放棄;能夠正確地選擇和放棄的時候,他才敢於負責任;真正敢於負責的公民才能構建起社會的整體責任。最近的很多事情讓我們反思國人的社會責任感。可是,如果反思我們的教育,就會發現,我們的教育體係裏恐怕就欠缺了培養責任的內容。當然,每個人都有主見,在一個時期內可能會顯得比較混亂。其實,這是正常的。就像參讚夫人和孩子的故事,很多人會認為孩子不聽話,換個角度看,這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親自體驗父母所說的話。如果我們懂道理,會講道理,尊重孩子的體驗,且有很好的方法指導孩子,孩子會得到健全的人格,同時,我們與孩子的衝突也會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