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石頭成長的路上,我內心一直非常清楚,做父親是一門需要畢生學習的功課。『可*樂*言*情*首*發』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我有時遊刃有餘,有時堅定果敢,有時,也真的會猶豫躊躇、不知所措。
電影版《爸爸去哪兒》殺青那天,大家聚在一起喝酒,非常開心。攝影師卻告訴了我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錄製節目時,石頭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但石頭一點沒還手。聽見攝影師說,旁邊有工作人員也接話:“因為那個小朋友欺負石頭,後來石頭都不理他,也不跟他玩兒,還給我看了他被打傷的位置。你不知道嗎?我們以為你知道呢!”我聽完很茫然,很懊惱,自己怎麼這麼粗心,為什麼事情發生了,隻有我不知道?
攝影師接著說:“我看到後很氣憤,問石頭:‘你為什麼不打回去?’石頭說:‘我爸爸說過,不能打別人,打人不好。’所以他動都沒動。”聽完這句話,我一時不知如何作答。
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大家還是很好的朋友,但人與人之間是不能互相傷害的,尤其是通過暴力。這件事該怎麼對石頭說呢?我想不出來。我知道這個孩子很有勁,要是真還手,大多小朋友都不是他的對手。記得他胳膊受傷剛好時,有一次衝過去抱導演,還真把一個大人抱了起來。有時我和他之間相互打著玩,他給我兩下,我都得消化半天。動手怕出事兒,不動手受欺負,遇到這種情況,到底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去處理呢?既不能委屈了他,又不能讓他去傷害別人,好難。
殺青宴結束後的那天晚上,安頓兩個小家夥睡著以後,我拉石頭媽在書房促膝懇談了很久。我說:“石頭這樣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今後在社會上會不會讓人家欺負?這樣對他不公平。但如果咱們教育石頭說:‘別人打你你要打回去,以牙還牙。’小事上還好說,小孩子打架鬧著玩沒什麼,但若他被灌輸這種思想,長大以後呢?這樣不就是教唆他以惡製惡嗎?”
石頭媽說:“那還有一種方法,如果有人來打石頭,就讓石頭製止他,首先不讓自己受傷害,然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告訴肇事者‘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一起玩兒吧’。”
“這樣也不是不可以,”我又糾結了,“可打人又不是個靜止或一動一節拍的狀態,有時候是突然被襲擊,而且小孩子你還不知道嗎,還不會很好地控製自己的力量,出手都沒輕沒重的,想製止的時候人家可能早打完你了。”
說了半天,還是無解。
其實,這件事讓我更加想不通的是:這件事我怎麼沒看到,為什麼石頭被打了也沒和我說呢?如果他和我說,我肯定會幫他和那個孩子講:“你不能欺負石頭,這樣不好,你們是好朋友。”“石頭比你力氣大,如果石頭欺負你,你會受傷的。那你爸爸怎麼保護你?”“好朋友不要互相打,好好玩兒,有事可以商量。”這些話我都可以說,可石頭竟然沒跟我說,這種異乎尋常的處理方式,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想來想去,我腦中閃過一個片段:拍攝時,石頭過來找我問那個小朋友的爸爸在哪,我當時沒有太在意,隻是回問他:“你幹嗎?”原來如此!原來石頭是想找到小朋友的爸爸說清楚,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他不是膽怯,也不是不相信我,更不是受了不公平忍著不說。想到這兒,頓時覺得:兒子真是長大了,爺們兒了,遇到事情已經學會自己解決了。
也許石頭這樣的性格將來真能成大事,不像我,有些事兒自己硬扛下來,隱忍了之後自己也痛苦。我下意識地以為石頭和我一樣,受了很大的委屈,隱忍,覺得他還小,需要保護,需要去幫助解決問題,沒承想,孩子如此獨立、有勇氣。看來我這爸爸要做的,隻是保護好他的情緒,讓他對外界有正常的認識態度,就足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