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尾篇:追求沉思與頓悟的快樂(2)(3 / 3)

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對提高我們中國人的幸福指數有所貢獻,不敢講貢獻很大,但我希望能做出一些貢獻。就像我剛才所說,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理念,就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就可以在體製上有更多的帕累托改進,也就是我們不需要損害別人,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更好。

我不斷地強調,由於我們人類的自負、無知,有時候我們受到很多損害卻還不知道,這是很可怕的。比如計劃經濟使那麼多人受到損害,但仍然有人相信,這隻有通過我們不斷的努力來加以改變。

我做這樣的事情,是因為我相信人總體上還是理性的和講道理的,還是有邏輯的。如果人類全數情緒化,不講道理,不重視任何邏輯關係,那說這些就沒有任何用處。所以,對人性本身,我們還要保持一定的樂觀。而且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充分相信這一點。

其實,很多政府官員私下聊天的時候很認同我的理念,但這些人又有另一麵,比如由於官位的問題,他們公開場合說的話可能與私下所說的相反。然而即便他們在私下場合能夠高度認同我的理念,也已經很不錯了。如果一個人私下都反對你的理念,若要讓他改變理念,就會很難。如果私下認同,隻是公開不認同,到某一個階段,他就可能會公開認同。所以我認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很重要。

中國距真正市場經濟還很遠

訪談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過政府、學界和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很大,但你曾說中國還沒有到市場經濟,那麼,中國是什麼經濟?

張維迎:整個改革的30多年,的確是從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的方向走,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濟也的確還不能叫市場經濟。首先我們在產權製度上就不能叫市場經濟。我曾說過,如果國有企業的比重超過10%,這樣的經濟就不能叫市場經濟。因為國有企業占比超過10%,就會帶來很多不公平,就會對資源造成很多破壞,遊戲規則就不可能是市場經濟的規則。此外,政府有眾多的產業政策、眾多的投資,政府對於市場的幹預還很多,結果是,中國大量的企業家做決策的時候,首先不是看市場,而是看政府。這怎麼能叫市場經濟?但我們必須承認,我們取得了很多進步。尤其是在一些消費品市場上的進步,比在生產資料市場上的進步要大得多;在一般性產品市場上,要比在基礎設施、能源等基礎型產品市場上進步;在產品市場上,要比在要素市場上進步。即使在要素市場上,也有很多進步。20年前,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是政府分配,今天是要到市場去應聘。在信貸、資金領域,也有很多進步。

但我認為,現在中國經濟大致上離市場經濟還有很大距離。中國經濟現在不是計劃經濟了,但也不能叫市場經濟,而是一種有市場要素的管製經濟。

現在既得利益者為什麼要阻撓改革?從理論上講,或者至少口頭上,他們不反對市場經濟,但他們認為現在就是市場經濟,這就使得他們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當然也壞了市場經濟的名聲。

成長中遇到過幾位好導師

訪談人:首創集團總裁劉曉光說,“十有”造就了今天的張維迎,即:有設計、有機遇、有導師、有奮鬥、有思想、有道理、有起點、有氣質、有學問、有個性。你怎麼看這一評價?

張維迎:劉曉光跟我很熟,我認識他的時候他還是政府官員,也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我們原來一起討論過很多問題。他的很多說法,我理解不是什麼造就不造就,而是說這些因素對我的成長有影響。比如人在一生當中,不論做什麼,都可能碰到一些“貴人”。貴人就是扶持你的人,也是為你引路、為你打開一扇窗的人。這很重要,因為我們都在茫茫黑夜中摸索。

做學問也是這樣。比如我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中,碰到過的幾位好的導師,包括茅於軾教授,對我的成長很重要。你可能看到我最近說過,人生是一串偶然,確實如此,但偶然有時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