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高脂血患者的配餐 (1)(1 / 3)

一高脂血症發病有關的飲食因素

飲食中高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高膽固醇的攝入以及熱量的吸收與消耗失去平衡導致肥胖,是高膽固醇血症發病的三個主要飲食因素。改善飲食結構,控製體重增加、體育鍛煉是治療高膽固醇血症最基本的措施。

1.膳食中的總熱量

營養學上常以“千卡”作為熱能的單位,1千卡是指1000克水由15℃升高至16℃時所需的熱能,近年來采用“千焦耳”作為熱能的國際單位,1千卡=4.184千焦耳。

正常人每天所攝入的熱量比較恒定,攝入的熱量與每天消耗的熱量基本上保持平衡;如果攝入的熱量多於消耗,時間長了,便會轉化為脂肪而儲存於體內,人會逐漸變得越來越胖,血脂也會逐漸增高。

判斷一個人的熱能是否平衡,最簡單的方法是看他的體重。如果體重適中,說明熱能基本處於平衡狀態;如果體重減輕或消瘦則意味著每天所攝入的熱量不足以保證每天的消耗;相反,如果體重增加或肥胖,則意味著每天所攝入的熱量過多。

要知道自己的體重是胖、是瘦,還是適中,也可以用下列公式計算,即標準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女性則在上述公式結果中再減去2.5千克;一個人所稱得的實際體重如果在標準體重上下10%以內仍屬於正常。如果實際體重低於標準體重10%稱為“消瘦”,低於20%者稱為“羸瘦”。如果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者則稱為“過重”,超過20%者稱為“肥胖”。

總熱量對血脂的影響

例如:一個身高為170厘米的男子,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他的標準體重應是65千克,如果他的實際體重在58.5~71.5千克之間則仍屬於正常,如果不足58.5千克則為消瘦,如果超過71.5千克則屬過重,超過78千克則為肥胖。

2.膳食中的膽固醇

前麵已經說過,膽固醇在人體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其在身體中過高或過低才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人體中的膽固醇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麵,一是從膳食中獲取,二是體內自身的合成。在正常情況下,體內的膽固醇保持相對的穩定,當外來攝入的膽固醇增多時,體內自身的合成便相對減少,而當外來攝入的膽固醇減少時,體內自身的合成則相對增加。因此,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不會因外來膽固醇的變化而引起太大的波動。我們既不必為一頓飯多吃了些含膽固醇高的東西而憂心忡忡,也不必為一日未進食含膽固醇的食物而擔心導致營養不良。但是,如果長期大量進食膽固醇食物則會引起膽固醇的代謝平衡失調,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高,進而導致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3.膳食中的脂肪

我們每天的生活離不開脂肪,它是人體重要的能量來源之一,1克脂肪所產生的熱能約為37.7千焦耳(9千卡),為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2倍多,同時食物脂肪中還含有一些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是人體中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但是,如果攝入脂肪的質和量不當,又會給人體帶來不利的影響,從而導致某些疾病的發生,尤其是高脂血症和冠心病。

食物脂肪對血脂和冠心病的影響比較複雜,一般來說,與所攝入脂肪的量和質都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每天所攝入的食物脂肪太多,在體內放出的熱能增多,多餘的部分便會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儲存於脂肪組織中,從而引起肥胖和高脂血症。國內曾有人調查某廠40歲以上的工人1778人,其中素食者148人,患冠心病者3人,占2.02%;喜歡吃瘦肉者595人,患冠心病者14人,占2.35%;常吃肥肉者773人,患冠心病者32人,占4.14%;脂肪的攝入量與冠心病的患病率呈顯著的正相關。目前美國人膳食中脂肪攝入量很高,平均每人每日約為100克以上,約占總熱量的42%,因而這個國家的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壓病、肥胖的發病率顯著高於其他國家。

不同來源的脂肪,其脂肪酸的組成有很大的差異,因而對人體的影響也很不一樣。一般來說,食物脂肪中的脂肪酸組成有3種:第一種叫飽和脂肪酸(S),這種脂肪酸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量比較豐富,它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第二種脂肪酸叫單不飽和脂肪酸(M),這種脂肪酸大量地存在於各種食物之中,它除為人體提供熱能之外,並不影響血中膽固醇含量;第三種脂肪酸叫多不飽和脂肪酸(P),這類脂肪酸在植物油中含量最為豐富,它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降低,但其作用比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