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脂血症日常護理與保健 (3)(1 / 3)

(1)由於膳食纖維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又因其具有很強的吸附性,攝食進入人體後,在腸道中可與膽固醇及膽酸結合,並排出體外,從而使機體膽固醇及膽酸的相對吸收率下降,這對降低血膽固醇含量有一定的作用。

(2)膳食纖維中一些可溶性纖維具有明顯的降脂作用,可使血漿膽固醇水平降低,有助於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症、肥胖症、脂肪肝以及動脈粥樣硬化症和冠心病等。

(3)膳食纖維中的半纖維素,如魔芋所含的葡萄糖、甘露聚糖等活性成分,因其吸水性極強,攝食人體內吸水後體積膨大,在胃內停留時間延長,且其本身含熱能又極低,所以,它既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熱能攝入,減輕體重;又能增加飽腹感,減輕糖尿病患者饑餓的痛苦。早餐為高膳食纖維,對午餐餐後血糖也有降低作用,這是高膳食纖維存在的殘餘效應。

由此可見,膳食纖維對高脂血症伴發或並發糖尿病、脂肪肝等患者來說,具有特殊的雙重防治效果。

(4)適量攝入膳食纖維,由於它具有很強的吸水性,與水結合後可以明顯地增加腸道中糞便的體積,刺激腸道的蠕動,產生便意,有利於排便,加速儲積在腸道未被吸收的膽固醇的排泄。

這在預防高脂血症(以及脂肪肝)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還可排除腸道毒素,不僅可改善和預防便秘等症狀,而且還可預防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生,這對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來說,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

(5)值得一提的是,在家庭自製豆漿時,請勿隨意丟棄豆渣,因為豆渣不僅含有豐富的容易被吸收的鈣,對老年人減緩骨質疏鬆、脆弱,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有好處;而且豆渣含熱能低,含纖維多,在腸道具有吸附膽固醇的作用,並使其轉變為糞便排出;還有,豆渣食後有飽腹感,對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以及心腦血管病症患者來說,是較理想的輔助食療劑,並有較好的療效。為了使豆渣食之有味,可以將豆渣拌和入燕麥粉中,製成豆渣燕麥餅,鬆軟可口,香酥爽人。在食用大豆及其大豆製品時,要注意適量有度。必須提醒一點,豆渣含嘌呤較高,高脂血症伴痛風者忌食。

對人體來說,膳食纖維也不宜攝入過多,因為它會影響其他營養素特別是無機鹽成分(如鈣、鐵、鋅等元素)的吸收。因此,膳食纖維的攝入與其他營養素一樣,既不能缺乏,又不能過多,這一點應予以充分地重視。

8.吃肉問題

吃肉問題一直困擾著高脂血症(以及肥胖症、脂肪肝等病症)患者。經定期體檢或其他首發病症狀聯帶查知患有上述病症的人究竟能不能吃肉,能吃多少肉,這確實是要認真對待的食療養生問題。“民以食為天”,家庭膳食餐飲中,涉及到肉食的菜肴、湯煲、餃、包等品種很多,已成為部分人不能斷、離的重要食物。

高脂血症患者(包括肥胖症、脂肪肝等病症者)在日常進食中吃魚肉、兔肉、鵪鶉肉、鴿肉、牛肉等動物性肉類食品是適宜的。

豬肉(尤其是豬肥肉)含脂肪過高,其膽固醇含量亦高,對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的患者不利。多食豬肉,尤其是肥肉,能增高血中膽固醇含量,傾向於少食或不食豬肥肉。但據國外研究報道,豬肥肉中含有防癌物質,適當與植物油搭配著吃,對健康和防癌是有益的。

有資料報道,日本一位大學教授發現,隻要烹調得法,肥肉是一種長壽食品。肥肉中含有一種叫花生四烯酸的物質,它能降低血脂水平,並可與亞油酸、γ亞麻油酸合成具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的前列腺素。肥肉中的飽碳多烯酸等長鏈不飽和脂肪酸,與人體神經係統及大腦組織的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同時還有防止膽固醇的堆積與血小板凝聚的功能。倘若人們長期限食或不食肥肉,使機體長期處在低膽固醇血症的狀況下,則可能發生繼發性高脂血症,同樣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特別易於招致感染、貧血、癌症及營養不良等疾病。我們不讚成絕對的“素食療法”,也不完全排除吃點豬肥肉,那麼,如何興肥肉之利除其弊呢?最簡單的方法是將肥肉在小火上燒煮較長時間,其飽和脂肪酸可減少30%~50%。肥肉雖每100克中含有膽固醇109毫克,經熬煉後其含量可在50毫克以下。隻要有控製地適量服食豬肉,對健腦益智保護神經係統及大腦的正常功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