捫壓法也可以與揉壓法配合使用,若在捫壓法前配用揉壓法,可使捫壓法指力較易深透到穴位深處,有利於激發和疏導經氣;若在捫壓法後配用揉壓法,則可使局部經氣得以舒緩,患者感到輕鬆和舒適。
2.捏壓法
捏壓法是指用兩個手指對稱用力捏壓穴位的一種操作方法。
捏壓法多用於四肢部穴位,如曲池、合穀、外關、內關、太溪、太衝等穴。
捏壓操作時,既可用拇、食兩指,也可用拇、中兩指,一般以拇指指端按壓在某一穴位上,食指或中指置於該穴的上下方或左右方相對應處,兩指同時對稱用力捏壓。若想同時捏壓兩個穴位,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必須準確按壓在另一穴位上,這時便可同時刺激兩個穴位。
捏壓法具活血化淤、通絡導滯、行氣止痛、調整髒腑等功能。
捏壓法也能與揉壓法配合運用,其作用基本和捫壓法配合揉壓法相似。捏壓法和捫壓法配合使用時,若先使用捫壓法後使用捏壓法,多為用捫壓法時患者的反應較弱或不能得氣,故加用捏壓法來增強反應;若先用捏壓法後用捫壓法,則多是利用捏壓法使患者先得氣,得氣後又希望減少刺激量,這時運用捫壓法就能恰到好處,刺激量較適中。捏壓操作時,一般每穴捏壓以2~5分鍾為宜。
3.切壓法
切壓法是指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切按穴位的一種操作方法,俗稱爪切法。
切壓法多用於頭麵、手足部及皮肉淺薄處的穴位,如高脂血症中醫分型選穴診治的內關、解溪、內庭等。
切壓法具有導滯通絡、鎮痛消炎等功效。
切按時,用力須輕柔緩慢,逐漸加大切壓力,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切壓法既可單手爪切,亦可雙手爪切,但切按時應盡量避免切壓處產生疼痛,如確需加大刺激量者,可在穴位上反複切按多次,不斷積累刺激量。
切壓法一般用於熱證和實證,而寒證和虛證較少使用。切壓法多單獨使用,有時也可與捏壓、捫壓、揉壓等法配合使用,以增強治療作用。
4.揉壓法
揉壓法是指用手指的末端在穴位上作環形揉按的一種操作方法。
揉壓操作時,指端壓在穴位的中心點上,且以穴位中心為圓心作環形揉轉。醫者手指的末端不可離開被壓穴位的皮膚,手指猶如“吸附”在穴位上,連同皮膚及皮下組織作小範圍轉動。
揉壓法中,以揉轉1圈為1次,揉按頻率可快可慢,一般以每分鍾60次為宜,每次揉按2~3分鍾。由於病情不同,揉按的頻率及每次揉按的時間均不同,並且,還與所選穴位在治病處方中所處的地位有關,主穴揉按的時間應長些,而配穴揉按的時間相對較短些。揉按穴位的麵積一般以穴位點為圓心、直徑1.5厘米左右為宜。
揉壓法可用中指或拇指來操作。
中指揉壓法,使用中指揉按時,中指伸直,食指和無名指端抵住中指遠端指關節附近,拇指端抵住中指遠端指關節的掌麵,這種揉壓法姿勢可在左、右、內三麵加強中指的力量,中指指端則抵於穴位處。
拇指揉壓法,使用拇指作揉按時,拇指伸直,其餘四指屈曲,四指尖微屈向掌心,指掌空虛,作握空拳狀。或可將其餘四指伸直,拇指抵住所選需揉壓的穴位上。
揉壓法的刺激強度是較輕的一種,單就揉壓法本身而言,在其操作中還有輕、較輕、中、較重、重等程度之分。一般來說,輕症、表證或者老幼及體弱者手法宜輕或較輕;重症、裏證或者青壯年及體壯者手法宜較重或重;病情輕重、表裏不明顯及體質一般者手法可用中等強度。不僅揉壓法如此,其他各種指壓手法均可按此標準進行輕重不同的操作。
揉壓法輕柔舒緩,具有協調髒腑、經絡的功能,可和絡舒筋,行氣活血,消積導滯,通經散淤,若與捫壓法、捏壓法等適度合用,療效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5.指壓降脂的取穴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