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高脂血症日常護理與保健 (6)(1 / 3)

(7)手厥陰心包經:

內關:定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手法:捫壓法、切壓法、捏壓法。

(8)手少陽三焦經:

外關:定位於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手法:捫壓法、捏壓法。

(9)足少陽膽經:

陽白:定位時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手法:捫壓法、揉壓法。

風池:定位於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凹陷中,平風府穴處。手法:捫壓法、揉壓法、捏壓法。

環跳:定位於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手法:捫壓法、點衝法。

風市:定位於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手法:捫壓法。

陽陵泉:定位於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手法:捫壓法、切壓法、捏壓法。

(10)足厥陰肝經:

行間:定位於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

手法:切壓法。

太衝:定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手法:切壓法、捏壓法、捫壓法。

(11)督脈:

百會:定位於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

手法:捫壓法、揉壓法。

(12)任脈:

中脘:定位於臍上4寸。手法:捫壓法。

膻中:定位於前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手法:捫壓法、揉壓法。

(13)經外奇穴:

太陽:定位於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手法:捫壓法、揉壓法、切壓法。

高脂血症的中醫分型及其指壓降脂的取穴如下。

(1)脾虛濕盛型:

臨床症見:麵色淡黃,體型豐滿,四肢倦怠,頭身沉重,眼瞼虛浮,或下肢浮腫,腹脹食少,咳嗽有痰,大便溏不成形,舌質淡,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指壓取穴:太淵、肺俞、脾俞、豐隆。

配穴:胃俞、足三裏、陰陵泉、列缺。

(2)濕熱內蘊型:

臨床症見:麵色無華,煩渴口幹,渴而不欲飲,或飲下不適,脘腹痞悶,腹大浮腫,身體困重,便幹或便溏而有惡臭,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指壓取穴:中脘、內庭、天樞、公孫、陰陵泉。

配穴:合穀、曲池、大腸俞、內關、足三裏、豐隆、脾俞。

(3)肝火熾盛型:

臨床症見:麵紅目赤,口苦煩躁,胸脅脹滿,小便黃赤,大便幹燥,舌紅苔黃,脈弦數。

指壓取穴:行間、陽陵泉、風池、百會。

配穴:太衝、三陰交、太陽、內庭。

(4)陰虛陽亢型:

臨床症見: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肢體麻木,口渴,舌質紅,苔黃,脈弦。

指壓取穴:太衝、太陽、風池、太溪、肝俞、腎俞。

配穴:百會、行間、複溜、豐隆、陽陵泉。

(5)氣血淤滯型:

臨床症見:胸悶氣短,或見心前區疼痛,胸悶不舒,舌質紫暗有淤點或淤斑,脈弦。

指壓取穴:合穀、曲池、外關、肩髃、地倉、頰車、環跳、陽陵泉、足三裏、解溪。

配穴:手三裏、臂臑、風市、昆侖、委中、太溪、下關、陽白、四白。

(6)肝腎陰虛型:

臨床症見:年老體邁,眩暈耳鳴,消瘦口幹,腰膝酸軟,肢體麻木,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指壓取穴:太衝、太溪、肝俞、腎俞、三陰交、百會。

配穴:內關、行間、心俞、足三裏。

6.指壓降脂的注意事項

(1)指壓、針刺具有降血脂和減肥作用,是中醫學現代研究的新探索,這不僅是對傳統指壓療法的肯定,而且開拓了高脂血症患者(以及伴發或並發肥胖症)治療的新途徑。指壓療法是一種重要的自然療法,通過手指壓力於人體腧穴,以刺激(或溫熱刺激等)調整機體的內在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力,並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指壓療法以指施術,既無痛苦,也無創傷,不但免除了用其他療法治病給患者可能帶來的針藥之苦,而且還能防止運用其他療法治病可能給患者帶來的某些毒副作用。因此,指壓療法是一項很值得推薦的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