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目標,尤其是提出了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那麼,在這種願望實現的過程中,城市低收入群體在精神文化方麵的實際需求和所麵臨的困難,無疑應該也必須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部門所重點關注並加以解決的問題。而電影這一曾經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無疑應該擔當起這個重任。
電影屬於文化藝術範疇,無疑是體現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電影更是一個國家最醒目的“名片”。通過電影展示當代人的精神風貌,讓人們感受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能量與活力;同時,也讓自己的人民充分享受到這種活力的滋養,應該是所有電影工作者的文化自覺。當電影作為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首要的問題也許並不在於、或急於去參與什麼“全球化”和“與國際接軌”,而是更應該把目光投向普通大眾,投向更廣大的人民。因為,真正的軟實力,一旦成為這個國家真實的力量,那它一定影響著千千萬萬這個國家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與他們遊離或無關。而本書關注的城市低收入群體,無疑是這種軟實力的形成與體現的重要基礎。如果說,深厚的文化底蘊與蓬勃的文化創作相結合便能構成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部分,那麼,這個“核心”部分的建構並不單單存在於諸如圖書館、電影院、博物館等等這些有形的建築裏,而是應該徹底融入這個民族的文化血脈和人民的心中。這便是本書的現實意義與曆史意義所在。
有鑒於此,本書的寫作,將遵循一種“專業化思考,平民化表達”的原則,淡化一般史學著作的規範和體例,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重在從老百姓街談巷議和口碑相傳中,對建國60年來的中國電影進行一次簡要的梳理。書寫將以史論結合的方式,以時間為脈絡,以年代為版塊,以“影片”為表達契機,結合不同年代國產電影帶給人們的影響,尤其是在思想和人物形象方麵,來闡述電影在塑造人物、打動觀眾心靈甚至改變人的一生的巨大作用。
曆史有“正史”與“野史”之分。而在筆者看來,相對於正史來講,“野史”或許更能接近一般老百姓的心理期待,因為它沒有一個刻板的角度而更具備來自民間與民心向背的靈動。
在新中國電影已經走完60年曆史進程的時刻,麵對電影觀眾的大量流失,所有的業內人士都不要因為我們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不要因為我們已經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電影離不開觀眾。
第五章
如履薄冰:會挨“板磚”嗎?
然而,作史談何容易。嚴格的說,這幾乎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且不說建國以來國產電影幾萬部的產量,單是由電影衍生出來的文字,事件甚至運動,就足以讓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發怵。因為這不僅牽扯到眾多重大的曆史問題的評價,還有諸多理論和美學問題的探討。因此,以一個人的一己之力,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情況下,想完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新中國電影史”,其難度可想而知。然而,知其難而勉其難為之,並不是因為要在共和國60年慶典之際應景湊趣,而是覺得梳理電影這一原本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方式,理應有一個來自民間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