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溫飽之後,讓窮人有夢(4)(1 / 1)

鄭洞天先生曾經說過:我們需要一部感性的中國電影史。他在2005年的一次會議的發言上,針對當下電影史學的研究情況,特別指出:“我應邀參加過幾所院校影視專業的碩士、博士畢業答辯,閱讀那些有關中國電影史的論文,常常感到在青年學子們對於傳統可貴的尊重之外,又常常顯示出跟他們年齡不相稱的太多的拘謹--我這裏指的並不是考據史料時應有的周密和小心,而是缺乏一種從自己的學術發現中去不斷認識曆史的態勢,在這個意識與觀念越來越天馬行空的時代,闡述陳年為什麼不可以超越陳年的闡述”。而在我看來,所謂的“電影史”,對於專業之外的普通觀眾來說,

不過就是一部部的電影,一個個的故事,一大批鮮活的藝術形象和眾多表演藝術家與明星;與之相伴的或許還有曾經給他們帶來的巨大的心靈震撼和藝術的享受,以及由這些喚起的他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印象與感情的漣漪。因此我想,與其鸚鵡學舌般的抱著“一大堆史料”在那裏挖空心思地“考證”、“考據”,然後再按著一個通行而刻板的方式,流水賬般地把中國電影的犄角旮旯都倒騰一遍,倒不如放開想像,從中國電影給觀眾的影響與印象出發,著重從觀眾的角度,揀著老百姓喜歡、關心的電影和與電影有關的事件,來梳理,檢視中國電影六十年的成敗得失。這樣的做法,比起規範的電影史學著作來說,也許會缺少很多資料上的詳盡和縝密,但似乎卻能在心理和閱讀上,更能讓一般讀者接受。尤為值得一提的的是,在當下國產電影已經淡出一般大眾的視線,使到電影院看電影已成為“一小撮”人的享受時,再端著學術的架子,說些令一般老百姓不明所以的“字兒話”和專業術語,無異於給中國電影幫倒忙,把國產電影推向一個被普通大眾晾在一邊、更為難堪的境地。因此,本書的敘述將從中國電影的

“現在”出發,在全麵分析、研究中國電影現狀的基礎上,追溯新中國電影60年來的發展蹤跡。這其中,對國產電影現狀的的分析研究將是本書的重點。因為今天既是曆史的寫照,又是曆史的沉積,而當我們能夠清醒的認識、把握今天時,對曆史的梳理才有可能更為清晰。

常言說:曆史是一麵鏡子。在建國六十周年的這一時刻,中國電影的這麵鏡子將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圖景呢?讓追尋從“現在”開始------

第六章

多餘的擔心與不讀本書的N個理由

中國文人向來有個毛病,為人為文常常自視清高;這個毛病在文字和見解的表現上,又經常表現為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我雖然不敢以文人自居,但畢竟也會寫幾個字,因此不管自己怎麼撇清,在這書本尤其在這個“楔子”中,有些章節還是比較矯情的。這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比如本章的第四節:“如履薄冰,會挨板磚嗎?”。好像這本書會注定會產生什麼影響,殊不知很可能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其實就本書所涉及的中國電影,尤其是國產電影(目前學界關於中國電影有個新說法,就是要說到中國電影,還要包括台灣、香港等海峽兩岸三地,更大的範圍就叫華語電影)成就和問題來說,幾乎沒有一點不是來自於公開的材料和數據,很多觀點,也並非個人獨創,而是參照借鑒很多。而我所擔心的所謂“板磚”,與其說是來自業界內的苛責,倒不如說怕這本很有些“四不像”意味的書根本引不起讀者的興趣

,或者由於“語言轉換”的不到位,在某種程度上引起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