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回家(3 / 3)

然而徐浩心裏清楚,用不了多久,李赤腳就會陷進過敏門,以後伴隨她的就是鐵窗生涯。至於過敏門的過敏者,正是吳氏兄弟的老二,吳耀民。

徐浩家生活的村子叫鹽村,村子靠海近,古代的時候是靠生產海鹽過日子的,那時候的人都順口叫鹽村鹽村,時間長了,村子本來的名字就沒人記得了。

現在沒人再靠生產鹽來過日子了,很多村民家都養著海船,可以靠出海打漁捕貝來養家糊口。遇到年景順利的時候,一年往往能掙好幾萬,甚至十幾萬都可能。要是倒黴遇到大風大浪,死幾個人甚至整條船都被浪打翻都有可能。基本上鹽村平均每三年會有3-5個人出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最慘的一次是一共8條漁船同時出事,35個大漢就這樣沒了,那時,基本上是村村戴孝,家家害怕。

村裏也有為數不多靠種地養家糊口的,這樣的家庭一般都是家裏沒有壯勞力,不能勝任海上捕魚作業的工作要求,而徐浩家正是這為數不多中的一家。前世徐浩一直不能理解父親為什麼不去養船,一直認為父親是個怕死的懦夫,一直以有這樣的父親為恥。可是這一世,如果父親選擇出海打漁為生,徐浩會堅決反對,會不顧一切進行阻攔。

然而在這一片土地上,由於鹽堿性較重,莊家往往沒有好的收成,緊緊夠維持家裏的溫飽。父親徐衛國還要在農閑時進城打工,來掙取徐浩的學費。

徐浩的父親徐衛國,也隻是一個普通的農民,生活的操勞讓他比46歲的年齡更顯老邁。徐浩後來才知道,父親排行老二,還有兩個兄弟,大哥叫徐衛東,三弟叫徐衛民,徐家三兄弟本來也有一條漁船,每次出海都隻去兩個兄弟,另一個要留在家裏照顧父母和年幼的兩個妹妹。三個兄弟每次都是輪換著或出海或留在家裏。但直到有一次大伯和三叔出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而父親徐衛國留下家裏得以幸免。但父親心裏就永遠的留下一個打不開的心結,裏麵死死的鎖著他兩個親兄弟。

--------------------------------------------------------

劉秀雲一直被兒子攙扶到家門口,在徐浩推開家門後才有點遲鈍的反應了過來。剛才從出了村衛生院後,兒子就一直攙扶著自己一路回到家裏,仿佛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在劉秀雲感到詫異的同時更感到欣慰,兒子長大了,知道心疼媽了。

徐浩並沒有去觀察母親什麼反應,他知道以後他會經常這樣做,母親早晚都會習慣的。他現在想知道的問題是家裏到底是什麼情況。由於前世自己的任性和自私,並且一點都不戀家。往往是寒暑假裏都在外麵打工,用積累社會經驗、體驗社會生活等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回家、少回家,這就導致了這一生竟然對這個家產生了一種陌生的感覺。

父親徐衛國並不在家,這個時節莊家還沒有成熟,所以徐衛國進城,到建築工地當短工去了,還要一個月才能回家。這讓徐浩多少有些失望。

走進家門後徐浩才發現,家裏基本上沒有什麼像樣的家什。櫃子是父母結婚時找木匠做的(古董級別的了),衣櫥是買的當年最便宜的,電視機是14寸黑白的(現在是05年啊),鍾是老式上發條的,還有一個八幾年的錄音機。其他物件不用看,基本上也知道都是什麼樣子。

徐浩原本想過家裏生活一定很窘迫,卻沒有想到會窘迫到如此地步。現在徐浩最想做的是,要盡快讓家裏富起來,不要讓父母再為生活而受苦。

但是到底做什麼呢?苦思冥想的徐浩忽然想到了什麼,眼神不由的開始變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