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拉近與領導的距離(2)(2 / 2)

選擇B:扔了可惜,還是先拿回家放吧

即便是麵對一個自己很討厭的人,你還是會以笑臉相迎,不得罪人是你的宗旨。有時心理厭煩到了極點,卻也不表現出來,在企業裏與每個人都能相處得很好。老好人心態的你,從不會說別人的不好。但是要警惕的是,這種心態會使你失去自身的判斷。以後在內心裏要多些對人對事的判斷,外表還是可以繼續這樣,但是自己一定要在內心裏清楚,什麼人值得交往,什麼人要敬而遠之。

選擇C:因為娃娃不好看,自己不想要,也就別送人了,扔掉算了

你的性格很直接,喜歡誰討厭誰,在外表就能看得出來,絕對不會將就湊合。對於自己討厭的人和事會堅決說不,不會猶豫。平時工作中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人,連看都不會看一眼。即便是領導安排的,讓你和一個討厭的人共同來完成一項工作,你也會和領導直接說出來,你是不同意這麼安排的。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即使是你很煩感的人,也會有他好的一麵。不能隻看到別人不好的一麵,就把人一根子打死。難道,你在看人的時候沒有帶著有色眼鏡嗎?要學會寬容別人。

選擇D:就放到機器上吧,誰喜歡誰拿走

你是一個很會與人溝通的人,即使麵對一個自己很不喜歡的人,你也會用自己的慧眼看到那個人的長處,取其所長,為己所用。在你的內心裏,盡量完善自己是頭等大事。所以,每以個人都是你學習的對象,不會放過挖掘每個人身上的優點。擁有這樣性格的你,在工作中想出成績應該不是難事。

學會和每一種人相處是門大學問,職場裏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性格,我們不能針對性格交朋友。一個心理成熟的人,一定是擁有較強的適應力,可是適應各種環境、事情,也可以適應各種職場中人。隻要我們能以“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來看待每一個人,那麼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隻有多學習,多取經,我們在工作中才能順風順水、事半功倍。

人們常說,某某人真會察言觀色,見什麼人說什麼話。聽到這樣的評價,大概大家都會覺得是在貶斥一個人。誠然,人與人交往,最講究的就是真誠,會察言觀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大都過於世故,不夠真誠。然而,在職場中,適當“察言觀色”卻是必要的,“察言觀色”也是職場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有句著名唱詞:“我必須察言觀色將他防”,俗話說:“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在刁德一咄咄逼人的氣勢下,在不明對方具體來意之時,阿慶嫂必須觀察二人的一舉一動,小心應付。在職場裏,我們也需要像阿慶嫂一樣小心謹慎,察言觀色,不能不顧環境,一味率性而為。

唐玄宗李隆基剛登基不久,為了彰顯皇帝威儀,到驪山腳下去檢閱軍隊。當時,從大唐帝國的各個州府緊急抽調來參加檢閱的軍隊超過25萬人,遠處望去軍旗招展、戰馬嘶鳴、連綿不絕。但由於都是倉皇間調集而來的軍隊,事先並沒有經過統一調配,還有好多剛入伍的新兵,軍容很不整齊,加之很多部隊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所以,李隆基看到的軍隊雖然人數眾多,卻一盤散沙,這讓他大為惱火,聲言要處死兵部尚書郭元振。郭元振對李隆基忠心耿耿,在李隆基登基前後,平息了兩次宮廷政變,為李隆基的帝位和穩定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稱得上是勞苦功高的重臣。於是一些大臣聽李隆基說要處死郭元振,紛紛跪下勸李隆基:“軍隊不夠嚴整,郭元振確有過錯,但還罪不至死。況且郭元振乃社稷之功臣,不可殺!”李隆其實根本不想殺郭元振,不過是氣上心頭,怒從口出,所以他便順勢應了眾臣,將郭元振流放新州,以觀後效。可李隆基的氣還沒出完,又說要殺掌管禮儀的唐紹,有意思的是,殿外的金吾衛將軍李邈聽到此話,以為皇帝心意已決,便立刻抓了唐紹來,砍了唐紹的腦袋。結果不到半個時辰,李隆基的氣就消了,回過神來卻發現唐紹真的死了,更為惱火,罷免了李邈的官,當庭宣布永不續用。

在這個故事裏,下跪勸李隆基不要處死郭元振的大臣們,就會察言觀色,畢竟皇帝也是人,也知道是非,氣頭上雖然會動怒揚言要殺人,但消氣後,卻也會為自己的衝動而後悔。所以李隆基雖因軍容不整而大為惱火,但他並不是有意要殺人,尤其並不想殺既有能力又忠於自己的人。隻不過借剛登基之際,為自己立威,做給大家看就是了。可惜李邈卻不會察言觀色,不明就裏,把李隆基“嚇唬”人的話當了真,雖然恭敬從命,卻觸怒了天顏,丟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