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掌握辦公室說話的方法(2)(2 / 2)

第三,就是想表現自己,通過一遍遍的表達,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和正確性。這一點,我們已經在這一節的第二部分說過,不要一味地說明自己的觀點,會適得其反。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簡潔明快的表達呢?在此列出四種方法:

一是“簡”,刪去冗繁文字。過多華麗的辭藻和交代性文字、遊離於主題之外的各類敘述、無關緊要的說明和解釋,都如同人身上的贅肉,沒有存在的價值,隻會給說明增加負擔。在意思明白的前提之下,它們大可刪去。

二是“潔”,多用白描手法。“白描”是國畫的一種技法,它完全不用色彩渲染,隻用線條簡筆勾勒,以顯示人物、山水的神韻。借用到語言上,白描是指抓住事情的特點,用簡筆勾勒的方式對事情進行說明,即用簡練平實的語言來勾勒出事情最重要的中心內容,不去進行瑣碎的細節描寫。

三是“明”,盡量使用短句。短句短小精悍,幹脆利落,生動明快,活潑有力,節奏性強。它能簡明扼要地敘述事實,反映事物的迅速變化,表達敘述者緊張、激越的情緒或堅決肯定的語氣。

四是“快”,盡量表達快捷。能用兩個字的,不要用四個字,在語言表達中,也要惜墨如金,這樣才能表達地更明快,更順暢。

世紀偉人鄧小平就是語言高手,他從不喜歡滔滔不絕地高談闊論。他的語言簡潔精辟,善於抓住問題核心,一語中的,絕少用形容詞,更少拖泥帶水。他那簡潔明確的語言,傳達著耐人尋味的深邃思想。其言簡意賅的語言風格與藝術,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記述,女兒問鄧小平:“長征的時候你都幹了些什麼工作?

”鄧小平回答三個字:“跟著走。”當孩子們問起他在太行山時期都做了些什麼事?鄧小平隻回答了兩個字--“吃苦”。抗日戰爭爆發後,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

和師長劉伯承一起深入華北敵後,創建了太行、太嶽等抗日根據地,在艱苦的條件下擔負起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的全麵工作,打了一個又一個的勝仗。從此,劉鄧大軍的赫赫威名聲震天下。在評價劉鄧大軍的輝煌戰史時,他也隻用了兩個字--“合格”。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重要講話。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對中國九十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在這次南巡談話中,鄧小平依然用短促而擲地有聲的話語來評價自己的作用--“我的作用就是不動搖”!

話不在多而在精,而且往往精煉短促的語言,能充分展露出你的信心和能力。少說多做,做事幹練,說話簡練,讓人知道你能抓住事情的重點,能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事情上。學會簡練,不僅僅能體現在語言上,也能因為語言的簡練而逐步改變做事的風格,從而改變性格上的惰性。

但是也要注意不能過分追求簡潔,那等於是在考驗別人的聯想能力。以前有個相聲段子叫《省略語》,裏麵講了一個招待所服務員給別人安排房間時的場景,她把每人的工作單位給省略了,“開刀的去五樓;上刑的在三樓;開膛的到地下室;自殺的進後院”,其實是:這五個很嚇人的部門分別是,開封刀具廠;上饒模型廠;開灤搪瓷廠;自貢殺蟲劑廠。雖然很搞笑,但是裏麵反應的問題就是曲解了語言要簡潔明快的意思,不能為了簡潔而簡潔。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有時是事情緊急來不及說清楚,結果造成誤解,耽誤工作;有時是認為沒必要說太多,以為別人都清楚,提一下就行,結果是雙方理解不同,也造成誤會;還有的時候,是刻意的想簡潔,但是卻把一些重要內容給省去了,別人根本不明白你要說的是什麼意思。

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太長不行,太短也不行,能用十個字說清楚的事情,就不用多餘的字;但是也別再往下精簡,想用更少的字。如果你現在說話還不夠精煉,那麼不要追求一步到位,要循序漸進,逐漸改善,時刻注意自己的說和寫。那麼,簡練的語言,精幹的形象,自信的性格,將會離你不在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