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這部《古蘭經》,穆罕默德在二十三年之中把一盤散沙似的阿拉伯人鼓鑄成一個堅強的民族。憑著這部《古蘭經》,阿拉伯民族在百年之中解放了亞非歐三洲上被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奴役的幾百萬人民。後來,他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文藝複興。阿拉伯人為了使新入教的各民族和自己的子孫能正確地了解《古蘭經》經義,而草創阿拉伯的文字學、文法學、修辭學、聖訓學、教律學、法理學、教義學,並且記載穆罕默德的遺教,以及阿拉伯的民間歌謠、傳說和故事。因此,阿拉伯語文的學科和伊斯蘭教的學科,都是以《古蘭經》為中心的。故《古蘭經》在阿拉伯文學史上,在伊斯蘭文化史上,都占一個極其重要的地位。
四.伊斯蘭教宗教節日
伊斯蘭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宗教節日。這些節日中最重要的是開齋節和宰牲節。
1、開齋節(肉孜節)
齋戒,是伊斯蘭教的五功(心有念功、身有禮功、性有齋功、財有課功、命有朝功)之一。伊斯蘭教的齋戒,重在信念。少數民族語言為“肉孜節”。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迪菲圖爾”的意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回族將開齋節視為最大的節日,因此將開齋節稱為“大爾迪”,但維吾爾族認為下麵介紹的古爾邦節才是最大的節日。
伊斯蘭教規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即希吉來曆的萊買丹月即九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大約在日出前1小時和日落後1小時進餐,白天禁止吃喝和性行為。
萊買丹,是阿語“炎熱”的意思,形容封齋的人,通過“炎熱”的磨練,來控製食欲和色欲。
據說,真主就是在這個月,將《古蘭經》降於鄰近的天上,以後23年中,真主派大天仙哲布拉伊把經文陸續從天上降給穆罕默德,因此,齋月是最尊貴的月份,倍受穆斯林的重視。
希吉來曆10月1日,開齋,為開齋節,封齋的天數為30天。
關於節日的來源,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進行沐浴,然後身著潔淨的服裝,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礦野舉行會禮,並散發“菲圖爾錢”(開齋捐)表示贖罪。後相沿成俗。
節日的淩晨,人們聚集在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然後開始熱鬧的節日活動。
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饊子、糖果、點心等,人們身著民族服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賀,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來遊玩,各種娛樂場所同時開放。
節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房屋,打掃院落,井把清真寺裝飾一新。同時準備節日食品,炸油香、饊子、宰羊宰雞等。
炸油香,是所有十二個節日的必做工作,這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獨特風俗,筆者個人認為,起源於祭獻遺風:油煙香味祭獻了亡人。
節日早上成年男子沐浴淨身,身著盛裝,或手待經香,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舉行會禮。之後,先向阿訇道安,接著互道“薩拉姆”。會禮結束,或由阿訇率領集體遊墳掃墓,或各家各戶遊墳掃墓,為逝者祈禱,在墓碑的刻字上描紅,整墓培土,隨後分頭前往各親友家拜節,互贈油香、饊子等各種炸果,表示祝賀。
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女婿要帶上禮物,在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嶽家給嶽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全家吃“粉湯”。
2、古爾邦節
是阿拉伯語“爾迪古爾邦”的音譯,“爾迪”就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意思是“接近”,又稱“忠孝節”或稱“宰牲節”,回族將宰牲節視為小節,因此將宰牲節稱為“小爾迪”。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後70天舉行,即希吉來曆12月10日。此節日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古代阿拉伯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夜夢安拉,名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獻祭,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的一瞬間,安拉派遣特使牽著一隻羊匆匆趕到現場,命以宰羊代替獻子。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
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後,於希吉來曆2年,繼承了這一風俗,並將獻祭的這一天即希吉來曆12月10日定為“古爾邦節”,是“朝聖”的最後一天。節日期間,每家都應該宰一隻羊,或數家合宰一頭牛或駱駝。
節前,伊斯蘭民族打掃庭院,製作節日食品,如油香、饊子等各種油炸果子。
節日拂曉人們起床沐浴,燃香。然後衣冠嚴整地到清真寺去參加會禮,去時還在沿途誦經讚主。穆斯林們齊集清真寺後,由阿匐或教長率領步入禮拜大殿,會禮時麵向聖地麥加方向鞠躬、叩拜,阿匐宣講“瓦爾茲”(教義),最後,大家相互拜會道薩拉姆。
會禮畢,有的遊墳掃墓,誦經祈禱,緬懷先人;有的如維吾爾族還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歌舞集會;有的如牧區的哈薩克族則進行叼羊、賽馬、摔跤、姑娘追等活動;悉行宰牲儀式:凡家境好一點的都要宰一隻羊,有的還宰牛或駱駝。所宰牲畜必須頭角端正、體竅完整、健壯,沒有任何缺陷。經挑選的宰牲若是幼畜,羊羔一般須滿二歲,牛犢、駱駝羔一般須滿三歲。宰牲時其主人必須在場,並由阿訇念“清真言”。所宰之肉分三份,一份自己食用;一份送親友鄰居,招待客人;一份濟貧施舍。如今隨著生活的普遍提高,“施舍”趨於淡化,但是,對來家裏拜年的客人,仍然熱情款待,端出大塊的清燉羊肉請客人吃。
宰牲典禮結束後,開始訪親問友,饋贈油香,主人按照傳統禮節,擺出宴席,同食牛羊肉、糕點和瓜果等。
節日期間首先要給長輩拜年。寺裏敲“納格拉”(維吾爾族打擊樂器),吹嗩呐,唱跳舞。過節時,人閃還互相登門賀節,這個節日一般要歡度三天。維吾爾民間的拜節,是維吾爾族人增強社會聯係,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3、聖紀
聖紀就是紀念這位聖人的誕辰和逝世而舉行的群眾性活動,起源於埃及的法蒂瑪王朝(公元909年-1171年),此後,這種活動逐漸傳播開來。如今,是新疆清真寺必過的節日。
希吉來曆11年3月12日,即公元632年6月8日為穆罕默德的逝世日,這一天(公元570年的希吉來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的誕生日,因而將生日與忌日合並紀念,故稱“聖紀”。
4、白拉提節
“白拉提”,為阿拉伯語,意為赦免。時間:希吉來曆8月1日至15日。
傳說凡是8月15日夜晚,誠心悔罪求饒者,均可受到赦免,因為紀錄人類善惡的天仙,這一晚將換用新文卷來紀錄,因此此夜又稱“換文卷夜”。這個機會倍受穆斯林的重視,以至於從8月1日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各家備上糖果、點心,並在8月1日早晨-15日下午期間,擇日請阿訇到家中念誦白拉提經,新疆回民稱為“念夜”,內地稱為“走節”。
8月15日,須行齋戒、謹言慎行、用心念經,無論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並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並向清真寺布施財物;晚上,是最關鍵的時刻,稱為“換文卷夜”,因此穆斯林12點以前均不入睡,祈禱安拉恕罪賜福,兒童們則聚在一起,挨家挨戶去附近各伊斯蘭家庭的大門口,高唱白拉提歌,這時,這一家就會出來人施舍財物,藉此博取安拉好感,以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澤。
5、蓋德爾夜
時間:希吉來曆9月27日。
真主在9月的“蓋德爾夜”(阿文“命運”之意),將《古蘭經》降於鄰近的天上。“蓋德爾夜”為創立伊斯蘭教之開端。“蓋德爾夜”在哪一天,無從考證。據推測和計算,為9月27日。有些地方為9月25日或29日。
《古蘭教》說,這一夜,天使和聖靈將降臨人間,是萬事萬物的命運之夜,勝過一千個月,因此穆斯林對此夜十分重視,紛紛前往清真寺守夜念經,甚至徹夜不眠。
6、阿術拉節
時間:希吉來曆1月10日。“阿術拉”,阿拉伯語“10”之意。
傳說,這一天發生了以下重大事件:
(1)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後,真主在這一天準其懺悔。
(2)諾亞方舟,在這一天,終於停在新疆羅布泊南岸的伊循,擺脫了饑餓,故回族有喝豆粥之俗。
(3)阿拉伯富豪易卜拉欣,因砸毀偶像而被暴君乃穆魯代投烈火而獲救之日。
(4)聖人尤素福和父親葉爾古白團聚之日。
(5)聖人穆薩用杖擊水安然渡江之日。
(6)大衛蒙真主赦宥之日。
(7)蘇來瑪乃王位複得之日。
(8)安優布重病痊愈之日。
(9)尤努斯出魚腹而獲救之日。
(10)耶穌蒙難被解救升天堂之日。
(11)這一天,安拉造人與火獄。
說來也巧,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外孫即阿裏的次子侯賽因歿於卡爾巴拉聖戰中,因此將阿裏視為第一代伊瑪目的新疆什葉派穆斯林尤其重視這一天,並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7、登霄節
時間:希吉來曆7月27日。
傳說,希吉來曆7月27日夜晚,穆罕默德在大天仙哲布拉伊的陪同下,在麥加的禁寺乘騎布拉格仙馬,一夜抵達遠在1200公裏之外的耶路撒冷的遠寺,在一塊岩石上登霄,遨遊了七重天。在每一層天看到古代先知和樂園的情景。黎明前安然回到麥加。
後來,穆斯林在這天夜間舉行會禮,視為“登霄節”。
8、法蒂瑪忌日
亦稱聖姑太節,即希吉來曆6月15日。
法第瑪,為穆罕默德之女、第四任哈裏發阿裏之妻,是伊斯蘭教五大傑出女性之一,享年27歲。端莊貞淑,道德高尚,故深受穆斯林婦女的敬仰。6月15日,是她去世的紀念日。這一天,世界各地穆斯林婦女會集在清真寺,聽阿訇講述法第瑪的懿德善行,並向清真寺捐獻財物,有的請阿訇到家中誦經祭祀。
伊斯蘭教五大傑出女性,是穆斯林婦女學習的楷模,因此,借此祭祀活動,讓穆斯林婦女提高各方麵的修養和品德。其餘四大傑出女性是:穆罕默德的原配夫人赫蒂徹、續妻阿伊莎、耶穌的母親瑪麗亞、撫養穆薩的阿西葉。
由於阿裏被什葉派穆斯林視為第一代伊瑪目,因此其夫人法蒂瑪被視為“聖母”,因此新疆什葉派穆斯林更加重視這一天,並舉行紀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