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光芒四射的物質文明(2 / 3)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以及帝國所特有的東西方之間的過境貿易,為商業的廣泛發展提供了條件。穆斯林商人活躍於亞歐非三大洲,他們販賣絲綢、香料、寶石、銅鏡、金銀及玻璃器皿、藥材、紙張、椰子、蔗糖、各種毛皮,以及奴隸和閹人等等。從東南亞的蘇門答臘、馬來亞、印度,直到北歐波羅的海沿岸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都有阿拉伯商人的足跡。我國的廣州、泉州和揚州等地,也聚居著不少的阿拉伯商人。大規模的商業貿易,促進了銀行事業的發展。阿拔斯王朝采用金銀兩種貨幣,東部各省通用銀幣第爾汗,西部各省通用拜占廷的金幣第納爾。從事金銀幣的兌換者逐漸變成了銀行家。9世紀,帝國銀行業發達,巴格達總銀行在各城市設有分行。大商人都在銀行裏有自己的帳號,憑支票支付,而不用現金。由於伊斯蘭教不準許信徒賺取利息,所以經營銀行的多是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

隨著生產和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城市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原來阿拉伯人在被征服地區建立的軍事城堡,這時變成了市場和交易的中心。城鎮的主要居民不再是各部落的阿拉伯人,而是經營商業或手工業,並已阿拉伯、伊斯蘭化了的麥瓦利人。首都巴格達不僅是帝國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世界巨大的商業城市。巴格達水陸交通發達,城裏有各行各業的專門市場,碼頭上經常停泊著幾百艘船隻。各地通過水陸運輸,把各式各樣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到巴格達,然後再轉銷世界各地。巴士拉、西拉夫、安條克、的黎波裏、開羅、亞曆山大裏亞、吉達等港口城市,也都成為水陸貿易的中心。市場上除各省的貨物外,還有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印度和馬來群島的香料、礦物和染料,中亞的紅寶石,東非的象牙、金砂和黑奴,北歐和俄羅斯的蜂蜜、黃蠟、毛皮和木材,等等。

阿拔斯王朝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對各族人民殘酷剝削和專製統治的基礎之上的,隨著階級鬥爭和政治動亂的深化,9世紀中葉以後,帝國經濟急劇衰落,而強大一時的阿拔斯王朝,日趨衰亡。

四.輝煌的文明中心

公元7世紀初期,阿拉伯著名思想家穆罕默德(約公元570-632年)曆經艱難曲折,創立了伊斯蘭教,把一盤散沙似的阿拉伯人團結起來,大體上統一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人隨即開始對外擴張,通過東進西伐、南征北戰,相繼征服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波斯薩珊王朝控製的伊拉克,並以摧枯拉朽之勢,消滅了波斯薩珊王朝。此後,驍勇善戰的阿拉伯人出擊中亞,進軍北非,占領西班牙,於公元8世紀中葉建立了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疆域廣闊,大大小小的城市星羅棋布般坐落在其遼闊的大地上。中古時期的阿拉伯城市以數量多、規模大、品位高著稱於世。阿巴斯王朝首都巴格達、後伍麥葉王朝首都科爾多瓦、馬木魯克王朝政治中心開羅,均排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繁華的城市之列。

1、中古時期阿拉伯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中古時期的阿拉伯城市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城市是由阿拉伯半島上的古老城鎮發展起來的城市,如現位於沙特阿拉伯境內的麥加、麥地那,也門的薩那等;第二類城市是由阿拉伯人在軍事擴張中建設的軍營發展起來的城市,如始建於公元635年的巴士拉,始建於公元638年的庫法,始建於公元641年的開羅(初名“福斯塔特”,後改名為“開羅”),始建於公元670年的凱魯萬等;第三類城市是在阿拉伯人征服地區原有城鎮的基礎上加以擴建的城市,如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阿勒頗,埃及的亞曆山大市,突尼斯的突尼斯市,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等城市;第四類城市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時期興建的城市,如始建於公元762年的巴格達等。

(1)阿拉伯半島上的古城薩那

現位於也門西部的薩那,是由阿拉伯半島上的城鎮發展起來的城市。薩那始建於公元1世紀,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後成為半島南部商道上聞名遐邇的重要商站。公元6世紀初,希木葉爾王國(公元前115年——公元525年)的佐努瓦斯國王,首先將薩那城作為王國首都。公元525年,埃塞俄比亞人攻占薩那城,滅希木葉爾王國。575年,波斯人趕走埃塞俄比亞人,成為薩那的統治者。628年,阿拉伯人打敗波斯薩珊王朝軍隊,占領薩那。

薩那進入伊斯蘭時代後,修建了大量伊斯蘭建築,如清真寺、經學院等。630年興建的薩那大清真寺,是薩那城第一座清真寺。該寺初建時規模不大,僅有12根柱子、4扇廊門。伍麥葉王朝第六任哈裏發韋立德一世(705-715年在位)執政期間,薩那大清真寺得到擴建,後經曆代君王修繕,,該寺變得十分壯觀。該寺占地1萬多平方米,共有12扇大門,高聳的宣禮塔直插雲天。薩那大清真寺外壁上刻有精美的5古蘭經6經文,寺內書庫藏有大量珍貴的阿拉伯文手稿和書籍。

阿拉伯穆斯林重視社會生活和教育,講究清潔衛生。公元11世紀時,薩那城裏有100多座清真寺、12所公共澡堂、20所伊斯蘭學院和學校、許多家商店,以及6000多幢民居。艾尤卜王朝(1171-1250年)時期,伊斯蘭君主下令對始建於希木葉爾王國後期的薩那城牆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和加固,使7座城門更加堅固和壯觀。

薩那民居一般用石頭和燒磚砌成,大多數為多層住宅。民居門窗普遍用古樸的伊斯蘭雕花裝飾,別具一格。1986年,以曆史悠久、古跡眾多著稱的薩那老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定的世界遺產名錄。

(2)由軍營發展起來的城市開羅

阿拉伯人在早期對外征服中,每當攻下一座城池,並不急於進駐該城,而是在合適的地方安營紮寨,以保持其部隊的純潔性和戰鬥力,同時避免打擾百姓生活。遠征的阿拉伯軍隊通常以氏族部落為軍事單位,因此,阿拉伯軍營亦分成若幹區域,讓各部落官兵及其隨軍眷屬或戰後遷來的家屬分別居住。軍營中央建清真寺,以便軍民做禮拜。軍營起初純粹是阿拉伯軍隊及其家屬的營地,後來又有阿拉伯鄉親和歸順阿拉伯人的其他民族人員落腳軍營。天長日久,隨著軍營的居民越來越多,市場、學校、醫院、圖書館、錢莊等設施相繼建成,軍營逐漸發展成城市。

開羅就是由阿拉伯人在對外擴張中建設的軍營發展起來的城市。公元639年,阿拉伯名將阿慕爾率領高舉伊斯蘭教大旗的阿拉伯軍隊向埃及挺進,於641年4月6日攻破拜占庭軍隊在埃及的軍事堡壘——巴比倫城堡。阿慕爾根據歐麥爾哈裏發(634-644年在位)的命令,在巴比倫城堡外搭帳篷、建住宅等,並把它定為埃及新首府,取名福斯塔特。福斯塔特意即“帳篷”與此同時,阿慕爾在福斯塔特建立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清真寺。阿慕爾清真寺是阿拉伯人在埃及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非洲大陸上第一座清真寺。該寺後經重建、擴建,至今猶存。

公元752年,阿巴斯王朝埃及省第二任省長艾布·奧恩下令在福斯塔特北麵建設一座新城區。9世紀中葉,埃及省省長艾哈邁德·伊本·圖倫在福斯塔特東北興建一座新城區,並於876年-879年修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清真寺。公元969年,法蒂瑪王朝大將昭海爾攻占埃及。昭海爾在福斯塔特附近興建新市區,取名卡希拉。卡西拉意為“勝利者”。後來,威尼斯人把卡希拉譯為cairo,漢語則依據英語發音cairo譯為“開羅”。970-973年,昭海爾在新市區內修建了愛資哈爾清真寺。973年,法蒂瑪王朝穆義茲哈裏發(952-975年在位)將首都從突尼斯麥赫迪城遷至開羅,開羅日趨繁榮。公元11世紀時,開羅僅商店就有2萬多家。

阿拉伯反十字軍英雄蕯拉丁執政期間(1171-1193年),在開羅新建了兩所醫院,並於1183年在開羅穆卡塔木山上修築了蕯拉丁城堡。該堡雄偉壯觀,,至今仍巍然屹立。在馬木魯克王朝時代(1250-1517年),開羅又興建了許多民居、商店、澡堂、醫院、學校、清真寺等建築,開羅的發展達到鼎盛。14世紀時,開羅擁有近50萬居民,成為當時非洲最大的城市和伊斯蘭文化中心之一。1979年,曆史悠久、文化發達的伊斯蘭開羅作為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定的《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