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阿拉伯人征服地區的城市阿勒頗
現位於敘利亞北部的阿勒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前8世紀,阿勒頗被亞述帝國吞並。公元前64年,阿勒頗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公元636年,阿勒頗被阿拉伯人征服。
阿勒頗是阿拉伯人在征服地區原有城鎮基礎上加以擴建的城市。公元10世紀,是阿勒頗城的黃金時代之一。當時的阿勒頗城,成為獨立的哈木丹王國(945-1003年)的首都"特別是賽義夫·道萊(意為“國家的寶劍”)執政期間(945-967年),積極倡導學術文化,大力興建學校、圖書館,打敗拜占庭軍隊,文治武功卓著。12世紀時,阿勒頗居民在反抗十字軍東侵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元1260年1月,阿勒頗城遭到蒙古軍隊的洗劫,損失慘重。同年9月,埃及馬木魯克軍隊在約旦河左岸貝桑附近的艾因·紮魯特成功阻止了蒙古軍隊的西征。在馬木魯克王朝時代,阿勒頗城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商業、教育再度蓬勃發展。
阿勒頗城以城堡為中心,在城堡周圍興建了大量的民居、學校、商店、澡堂、清真寺等。阿勒頗古城堡始建於2000多年前,後幾經修繕。賽義夫·道萊執政時,大規模翻修了該城堡。13世紀時,該城堡得到進一步加固。阿勒頗古城堡建在一個人工修築的高地上。高地約高45米,麵積達19萬平方米。古城堡高38米,占地約15萬平方米。古城堡圍有高12米至13米的石牆,外圍是一條寬30米、深22米的壕溝。古堡有6座塔樓,塔樓辟有了望孔、噴火口和箭孔,壁壘森嚴。城堡有7座大門:雕塑著兩條纏繞在一起的大蛇的蛇門,雕塑著一對坐獅的雙獅門,雕塑著一哭一笑兩隻獅子的3號門,以及4號門、山門、北門和秘密門。古城堡內設施齊全,有考究的王宮、清真寺,美麗的花園和很大的地下倉庫,還有安裝了陶製熱水管、冷水管的澡堂等。該城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至今堅如磐石,巍然屹立。
阿勒頗大清真寺位於阿勒頗城堡的西麵,始建於公元7世紀,後於12世紀依照大馬士革的伍麥葉清真寺進行重建。該寺巍峨壯觀,宣禮塔高聳入雲。寺內裝飾精美,漂亮的壁畫、精致的石雕等堪稱藝術精品。該寺保存完好,至今仍在使用。
1988年,曆史悠久、古跡眾多的阿勒頗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定的《世界遺產名錄》。
(4)“和平城”——巴格達
巴格達是阿拉伯人在和平時期興建的著名城市。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750-1258年)第二任哈裏發曼蘇爾於公元754年繼位後,首先平定了內亂,然後決定建立新首都。
為選擇新都地址,曼蘇爾派人四處勘察,最後確定地處兩河流域之間的巴格達為新都城址。公元762年,曼蘇爾親自主持巴格達城奠基儀式,親手放上奠基石。為了修建巴格達城,曼蘇爾先後從帝國各地抽調約10萬名建築師和建築工人。經過建築工作者4年多辛勤勞動,巴格達城於766年初步落成"曼蘇爾把巴格達稱為“和平城”。
巴格達城位於底格裏斯河西岸,城為圓形,直徑2352米。城中央是一座大廣場,廣場中間建有哈裏發宮,哈裏發宮周圍建有政府機關、國庫、兵營等,構成紫禁城。以紫禁城為中心,四條大街像輻條一樣從中心區通向四座城門:東北門——呼羅珊門,西北門——沙姆門,東南門——巴士拉門,西南門——庫法門。城門用鐵製成,城牆用磚砌成,城牆外修有護城河。
773年,曼蘇爾下令在底格裏斯河東岸興建一座衛城,又稱“東城”隨著東城的迅速發展,東城與西城逐漸連成一片。
巴格達城作為阿巴斯王朝新首都,很快興旺發達起來。相繼修建了清真寺、猶太會堂、基督教堂,商場、澡堂、旅館、醫院、學校、公園和大量民居。市場上各種商店鱗次櫛比,包括來自中國的絲織品和瓷器在內的各種商品應有盡有,相當繁華。
第五任哈裏發哈倫·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執政期間,下令在巴格達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貴圖書文獻的書庫,並把該書庫命名為“智慧宮”(亦譯“智慧之家”。第七任哈裏發麥蒙(813-833年在位)博學多才,酷愛希臘哲學,重視文化事業。在他執政期間,耗資20萬第納爾,將“智慧宮”擴建成一所集圖書館、研究院和翻譯局為一體的多功能機構(第376頁)。以巴格達智慧宮為中心開展的阿拉伯翻譯運動,持續了100多年。阿拉伯學者把大批希臘、羅馬哲學、自然科學著作和許多波斯、印度文學、史學、醫學、天文學著作譯成阿拉伯文,為阿拉伯文化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阿拉伯史學家赫推布·巴格達迪(1002-1072年)記載,“在公元9世紀時,巴格達有書店近百家,清真寺數千座,澡堂上萬家,全城居民人數多達數十萬。”(第79頁)巴格達成為中古時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之一。
除了上述名城外,在阿拉伯人統治時期得到蓬勃發展的著名城市還有:西班牙的科爾多瓦、格拉納達,以及中亞的布哈拉!撒馬爾罕、花拉子模等。
據史料記載,阿拉伯人治理下的科爾多瓦市市容整潔,街道寬闊,清真寺壯麗巍峨。科爾多瓦市有大學和學校27所及70所圖書館。穆罕默德一世(852-880年在位)創建的科爾多瓦圖書館,到哈克木二世(961-976年在位)執政時,該館圖書已達40萬冊。哈克木二世不僅派人四處收購圖書,還把自己珍藏的圖書贈給了這所圖書館。教育質量高、學術空氣濃厚的科爾多瓦大學,在一段時間裏成為歐洲學子們向往的聖地,學者雲集。巍峨壯麗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一直保存到現在,至今仍然是西班牙的名勝古跡。
2、中古時期阿拉伯城市的特色
中古時期阿拉伯城市形形色色,有的呈方形,如開羅;有的呈圓形,如巴格達。阿拉伯不同地區城市的社會生活五光十色,如地中海沿岸城市亞曆山大,頗有古希臘文化的遺風;大馬士革等城市充滿羅馬情調;薩那等阿拉伯半島古城更多地繼承了阿拉伯傳統風習;而巴士拉等城市,則吸收了較多的波斯文化神韻。但是,中古時期的大多數阿拉伯城市普遍具有以下三個相同的特點:
(1)濃鬱的伊斯蘭色彩
阿拉伯城市千姿百態,造型各異,然而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均具有濃鬱的伊斯蘭色彩和獨特的阿拉伯風情。一般中等城市都建有數十座規模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大城市則建有數百座風格迥然的清真寺。高大的宣禮塔林立,成為阿拉伯城市的顯著標誌和獨特景觀。城市、城區、居民區往往以清真寺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展開。中古時期阿拉伯城市居民的服飾別具一格,阿拉伯男士身穿典型的白色阿拉伯大袍,聚在一起悠閑地談天說地;阿拉伯女士身穿黑色大袍,臉戴麵紗,行色匆匆地出沒在街頭巷尾。
(2)相對齊全的城市設施
阿拉伯城市的設施比較齊全,市區內醫院、學校、商店、旅館、澡堂、作坊、清真寺、圖書館、廣場、教堂、公園、市場、書店、錢莊、水塘、墓地以及娛樂場所等基本設施一應俱全。由於阿拉伯大部分地區氣候炎熱,因此,市區內建有許多公共飲水處,免費供過路行人飲用。富有人情味的公共飲水處,構成阿拉伯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3)城市麵積大,人口多
中古時期的阿拉伯城市規模較大,一是城市麵積大,二是居民人數多。“公元9世紀中葉,巴格達城區已延伸到底格裏斯河兩岸,城區麵積達四千公頃,超過了君士坦丁堡的1400公頃和羅馬城的1366公頃。”(第188頁)
10世紀時,科爾多瓦市“有居民五十萬人,有清真寺七百座,有公共澡堂三百所,其華麗僅次於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第623頁)
14世紀時,開羅有居民40多萬人,敘利亞的阿勒頗、大馬士革和突尼斯的突尼斯市居民人數均超過10萬人。而“當時西歐沒有一座城市具有開羅的規模,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和巴黎可能有10萬居民,而英國、低地國家、德國和中歐的城市則較小。”(第111頁)
中古時期興建的阿拉伯城市開羅、巴格達等,以及在該時期得到蓬勃發展的麥加、突尼斯、大馬士革等城市,經過千百年的風雲變幻和洗禮,至今仍在阿拉伯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