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拉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穆罕默德約於公元610年創立伊斯蘭教以後,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到623年穆罕默德死去時,整個半島已基本統一了。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從634年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於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後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聯係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曆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歐洲文化凋敝的時期,阿拉伯人從被他們征服的亞裏山大裏亞、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臘典籍,還從拜占廷收買過古希臘手稿,並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有些阿拉伯學者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視,竟然假托它們是古希臘人的著作。印度的數字也許是由希臘人首先發明的,然後傳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傳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將它修改為古爾巴字體,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體更為相近。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世界,這種方便的數字也隨之傳播開來,代替了煩瑣的羅馬數字。他們還從中國引入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煉丹術和中醫學等科學技術成果。公元751年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個造紙作坊,從此用真正的紙張代替了紙草和羊皮紙,這樣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得以流傳。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曆朝哈裏發時期非常重視和獎勵文化建設,豐富和發展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而伊斯蘭教是隨帝國大軍去的,穆斯林每征服一地,必建立清真寺,隨軍出征的詩人學者成為宗教文化的傳播者,清真寺成為傳播文化的主要場所,“借著聖訓的研究和傳述,各種學術文化得以散播於伊斯蘭世界。”
尤其是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優越,陸路、海上貿易發達。阿拉伯商人向東到中亞、南亞及中國,向西從小亞細亞到北非、西西裏及西班牙,沿途定居,傳教經商,穆斯林遍及世界各地。“哪裏有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哪裏就有清真寺,有《古蘭經》,就有伊斯蘭文化。”與此同時,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也使得伊斯蘭教也遠播四方,發揚光大。雖然,輝煌一時的阿拉伯帝國隨著突厥人和十字軍入侵的不斷打擊以及內部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最終在13世紀中被蒙古大軍滅亡。但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仍傳播到世界各地,不僅對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的曆史、文化、藝術和教育等方麵產生深刻影響,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第一,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保存和傳遞古代文化遺產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世紀歐洲處於封建割據、戰爭頻繁、文化落後以及基督教神權的黑暗統治時期,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毀滅殆盡。而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卻吸收了古代文化豐富的營養,尤其在偉大的翻譯運動中,使得大量的古代學術著作甚至是在歐洲早已失傳的著作有幸被保留和流傳下來。後來,到中世紀後期,這些學術著作又翻譯成各種歐洲語言,特別是拉丁語,重新回到了歐洲,對歐洲的學術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處於蒙昧時代時,阿拔斯帝國逐步成為文明的保護者,古老的科學和哲學傳統保存下來;希臘文、敘利亞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譯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傳,出現了十進位製和零這類發明。”而“基督教中世紀則什麼也沒有留下”因此,“全世界都感謝阿拉伯語在傳播中世紀高度發展的阿拉伯科學知識方麵所起的媒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