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軍隊隻有肅穆莊嚴,才能氣勢如虹。治軍,與其治其外,不如治其內,內莊重則外凜然;與其治其兵,不如治其將,將莊重而兵容肅。如果將帥吃喝玩樂,即便部屬旗幟鮮明、衣甲光鮮,也不能形成真刀實槍的戰鬥力,隻能是錦繡滿身的儀仗隊。
軍事活動取得勝利的關鍵,究竟在哪裏?有人會認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輜重是作戰較量的關鍵。物質條件如果無法保障,軍事活動就無法進行。有人會認為,軍事活動是政治外交的延續。因為很多軍事活動,本身就是政治外交的最終解決方式,既輔助了政治外交,也需要政治外交的輔助。可以說,政治外交上的努力,不僅會對軍事活動起到促進或延緩作用,甚至有時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也有人會認為,作戰較量的是將帥的戰術和士兵的氣力,披堅執銳、馳騁疆場、排兵布陣、奮勇殺敵,這些才是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其實,軍事活動的最終勝利,表麵上看取決於戰場上的角逐,實際上,完全是一軍一國綜合實力的較量。即某方在戰略層麵不斷累積優勢,技高一籌,不用動手,便可威懾對方,取得壓倒性的優勢,最終控製局麵。
這種根本上的較量,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兵書《尉繚子》稱之為“兵勝於朝廷”:
夫土廣而任則國富,民眾而治則國治。富治者,民不發軔,車不暴出,而威製天下。故曰兵勝於朝廷。(《尉繚子·兵談》)通過綜合國力的提高,消解對方進攻意圖,不用戰場較量,而獲得最終的和平。
這種不用戰爭而抑製戰爭的高明做法,《孫子兵法》中稱之為“廟算”。其《始計》就講:在戰爭開始前,將帥要對敵我雙方的優劣利弊進行比較分析,來預計此戰能否取勝。如果己方能夠取勝的條件多,就可以與對方交戰。相反,如果戰爭還沒開始,就已經預計到戰爭不能取勝,則不與對方交戰。能夠取勝的條件多,就會勝利;能取勝的條件少,就會失敗,所以說,我們堅決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戰前對敵我雙方力量作綜合分析,以此決定作戰與否,並製定總體的作戰策略,我們今天稱為“戰略管理”。戰略上獲得主動,是軍事活動能否取得勝利的前提,也是國家備戰的關鍵。
一、國之強,決勝千裏之外
《尉繚子·兵談》強調國家富庶而國力強盛,人民眾多並能自覺遵守法令,以此作為威懾天下、抵禦外患的基礎,國家就會安定。這種將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作為備戰的前提,我們可以稱為“固國為本”。即努力發展、壯大國家的綜合國力,這是國家長遠發展、抵禦外辱的基礎,也是國家戰略上的取勝之道,要比依靠將領、軍陣殺敵取勝高明得多,穩固得多,長遠得多。
恤民為德。幾乎所有朝代都逃脫不了一個怪圈:立國之初行“無為”之政,發展生產;強盛之後逞“有為”之能,窮兵黷武;衰落時期不得不“強為”,橫征暴斂;敗亡之時則“亂為”,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土崩瓦解。這是中國曆史的死角。
“恤”的本義是同情、憐憫、救濟。“恤民”就是愛護一方百姓,憂慮民眾疾苦。國家尊重人民,政府保護百姓,百姓方能為生活在這個國家而自豪,以為國家工作、奮鬥為光榮。國之富強,民能享受其富足;民之富強,國能護佑其發展。家國一體,榮辱與共,和平時能社會和諧,臨戰時能同仇敵愾。
這是中國治道裏被頂禮膜拜的固國秘訣,即獲得百姓的擁護,就獲得強大的資本。如何獲得百姓的擁護?那就是“順民心”。
《史記·管晏列傳》記載齊國在管仲治理下,走向繁榮富強。齊國土地狹小,不能豐足;遠在海邊,交通不便。管仲因地製宜,一改其他國家重農輕商的習慣,大力發展工商業,通過貨物流通獲得資金;又借助資金儲存物資,由此國庫充足。財稅充盈,政府便富足;經濟發展,百姓便富庶;有經費有人頭,招兵買馬自然不愁。國富與民強相輔相成,齊國很快擺脫了積弱積貧的局麵,不僅能夠自立,還能夠左右天下局勢。
為了獲得百姓的擁護,管仲修訂了齊國的法令條文,采用了“因俗為製”的做法,盡量滿足百姓的需求,並做到法律簡便易行,不擾民、不嚴苛。凡是百姓所需求的,就給予幫助;凡是百姓不願意接受的,就暫不實行。
凡是“順民心”的改革,自然能得到百姓的擁護,政策便容易推廣。凡是“逆民心”的改革,無論行政措施如何嚴苛峻急,常常是有始無終,或者是決策出不了皇宮,或者是下級陽奉陰違,總之會不了了之。此時若行政強悍,來自民間的阻力會變成推翻政府的反動力,秦國的急劇覆亡,新莽的急轉直下,皆是政府不顧民心向背,嚴刑峻法,強力推行,不知順民心、承民意。若政府軟弱無能,效率低下,其推行的政策逐級遞減,最終消解,改革就隻是形式上的調整,最多成為官吏謀私的新手段,如唐朝的兩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明朝的一條鞭法,雖意圖改革弊政,最終卻在官場杯葛中無疾而終。
順民心,是恤民為德的前提。具體的做法,幾乎都接近於儒家所謂的“仁政”。孔子提出政府行政應該把握的一個準則:“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政府的首要責任,是通過各種合適的政策去生養百姓,使他們能夠活得滋潤,能夠分享到社會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其次,要保護百姓的基本權利,政策製定得合情合理,不至於勞民傷財。政府隻有平日關愛百姓,取得百姓的信任與支持,一旦政府遇到困難,國家遭遇不幸,百姓才會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