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中國兵法的戰略智慧(1)(2 / 3)

孔子的說法不是憑空設想,而是繼承了“周政”的基本觀念。“周政”是由周文王、周武王等一脈相承的周代治國秘籍,其基本內涵保存在《周易》、《尚書》等典籍中。戰國時期的《六韜》中以周文王、周武王向薑太公請教的口氣,討論了如何治國用兵。雖然不一定是文王、武王和太公的真實記錄,但書中的確反映的是周代以來,治國安邦的心得體會。其中,卷一《文韜》分析了如何從國家製度、行政策略等方麵取得壓倒性的優勢,獲得天下諸侯的支持,蓄積實力,待到力量足夠強大時,輕輕一推,便使看似強大的殷商土崩瓦解。

《六韜·文韜·國務》記載文王谘詢太公:“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意思是讓太公講講定國安邦的秘訣:要想使君主尊貴,民眾安定,應該怎麼做呢?太公回答說:

我們要使百姓獲得真正的利益,不去輕易傷害他們;我們要能夠成就百姓,不要總讓他們失望;我們要使百姓能夠生存,不能總是折騰他們;我們要給百姓帶去越來越多的實惠,不要總想掠奪他們;我們要使百姓生活快樂,不要煩擾他們。我們要使百姓真心喜歡政府,就不要引起他們的憤怒。

道理看似很簡單,而且也說了幾千年。但很多朝代在立國初期,君主兢兢業業,不敢玩忽職守,可一旦承平日久,就把開國之君的教訓忘得幹幹淨淨。不僅不再保護百姓,而且視百姓為仇寇,想盡辦法橫征暴斂,最終把百姓逼到反抗的死角。

這也是中國曆史的死角,幾乎所有的朝代都逃脫不了一個怪圈:立國之初行“無為”之政,發展生產;強盛之後逞“有為”之能,窮兵黷武;衰落時期不得不“強為”,橫征暴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敗亡之時則“亂為”,拆東牆補西牆,有私無公,有家無國,最終土崩瓦解。

看似循環的曆史,恰恰揭示了曆代政府與百姓之間的利益博弈。即政府隻要給予百姓足夠多的生存空間,彼此相安無事,國家便能得以穩定。《六韜·文韜·國務》裏薑太公諄諄告誡文王,詳細闡釋愛民之道:

要讓百姓不失本務,就是給予他們真正的好處。不違農時,就是讓百姓有了收獲;減輕刑罰,保障守法者的利益,就是讓百姓生存;輕徭薄賦,就是給百姓財富;少建樓台館閣,就會讓百姓生活安樂;官吏清廉,不行苛政,不騷擾百姓,就會讓百姓歡喜。

反之,百姓無法勞作,就是隨意損害他們的利益。耽誤農時,就是減少百姓收入;沒有罪過卻處罰百姓,就是在殘害他們;加重賦稅,就是掠奪他們;多建樓台宮室,就會使百姓疲憊,這是在磨難他們;官吏腐敗又嚴苛,就會激怒百姓。

善於治理國家、管理百姓的人,會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嗬護幼弟那樣,看到百姓饑餓寒冷,為他們憂心發愁;看到他們勞累痛苦,內心為他們悲傷;賞罰百姓就像是賞罰自己一樣;征收百姓的賦稅,就像是索取自己的財物一樣。

這就是儒家望眼欲穿的“仁政”,可惜曆史並沒有給予太多的機會,使其得到實踐。這也是兵法津津樂道的固國之本、強國之法,可惜很少有政府勇於堅持、敢於堅持、長於堅持。就連那些夢想稱霸的國君,也極不情願去做。

《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詢問孟子,天下怎樣才能安定?孟子回答說:隻有統一,天下才能安定。梁惠王繼續問道:誰能統一天下呢?孟子回答說:隻有不好殺戮的國君,方能統一天下。擁有地方百裏的土地就可以稱王,但是,國君隻有對百姓施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才能夠使百姓提著木棒,齊心協力,與他同仇敵愾,去抵禦秦楚的堅甲利兵。

君臣一心、上下同誌果真能以弱敵強、以小敵大、以寡敵眾嗎?孟子便分析秦國和楚國的情形:秦國和楚國無時無刻不在征兵募丁,剝奪百姓的農時勞動,使得他們不能夠耕種田地,無法贍養父母。百姓的父母受凍挨餓,兄弟和妻子兒女四處逃難,陷入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苦不堪言。如果梁惠王以仁義之師,帶領軍隊前去討伐他們,百姓自然響應,誰能抵抗得住這仁義之師呢?這就是“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不是說仁厚的人沒有敵人,而是說行仁政的國家沒有誰能抵擋得了。因為仁政之國,以恤民為德;推行王道,以強國為本。

在這方麵,“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勾踐是個極好的例子。越王勾踐,是一個很陰鷙的人。陰鷙者,心思縝密且深藏不露。在越國為吳國所滅之後,勾踐淪為階下之囚。勾踐要興複越國,靠武力吧,已被打敗;用霸道吧,卻沒有兵,這條途徑已被證明不行了。那該怎麼辦呢?

勾踐臥薪嚐膽,提醒自己不忘舊仇。亡國之民,亡國之君,自然不能有福同享,那就有難同當吧。勾踐在走投無路中,找到的是複興之路,即儒家所推崇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