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軍事史,半部間諜戰(1)(1 / 3)

何為內間?深入敵人內部;何為反間?反用敵人的間諜;何為鄉間?田間地頭情報戰;何為死間?冒死完成情報任務;何為生間?間諜一定要活著回來!一部軍事史,半部間諜戰。

“間”這個字的本義,是“門夜閉而間月光”。晚上的時候,從門縫中透出絲絲朦朧的夜光,這本就有私密的意味,後來發展出偷窺之意,能夠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事物,即為“間”。用間之意,也由此引申出來,即通過秘密、不為眾人所知的手段,竊取、刺探和傳送軍事機密。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間諜經常被正人君子所不齒,用間活動也常常被人視為是奸詐之術,登不得大雅之堂。但間諜自古有之,從國內到國際,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用間作為情報管理的基本方式,一直是軍事活動中最重心術、最玩技巧、最驚心動魄的活動。

為什麼要用間呢?為了知己知彼。

相比而言,“知己”是比較容易做到的,隻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正確的手法、方式、途徑,便能把握己方的軍事力量部署、周邊局勢、發展機遇等情況。

但是,“知彼”就沒那麼容易了。戰場上很多事情全都是秘密,是隻能應之於心,卻不能宣之於口。哪一方要是不小心,被對方刺探到了自己的情報,就等於自蹈險境,被對方占得了先機。哪一方若是對敵方情況不明,單憑盲人摸象式的判斷,就無法做好戰略決策與戰術布置。這就使得間諜和反間諜成為各行各業都能發生的故事。

從現代社會的視角看,用間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用間絕大多數是隱蔽行為,無論是從間諜的身份,還是在用間的過程中,都要神不知鬼不覺,帶有高度的機密性,是不可能公之於眾的。但有的用間,也會是大張旗鼓地進行。現代衛星從空中可以拍到幾乎任何想拍攝的地方,並可以精確到厘米,這已是大國獲取情報的常用方式了。各國建交互設大使館,互派大使駐紮,有時候也是要通過公開的途徑獲取對方的情報,以方便本國政治活動的開展。當我們聽說某一國驅逐了另一國的外交官員,理由是他們幹了“與外交身份不符合”的事,那就是收集秘密情報。

冷兵器時代,情形卻遠不是如此。在不能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年代,用間的主體隻能是活生生的人,類似現在所言的臥底、特工之類。主要通過竊密的方式,獲取己方所需要的情報,再通過各種途徑帶回本國、本部隊,方便接下來對軍事戰略、戰術的確定。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用間得到的一條情報,就足以讓一方結合其他信息而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裏之外。

《孫子兵法》中專門列了《用間》一篇,討論相關問題,如其言: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所謂“先知”,是聖賢明君、英明將帥得以打勝仗的關鍵。它不是借助鬼神、巫術之類的未卜先知,而是依靠間諜來獲取信息、刺探情報、知曉敵情,在掌握了真實準確、數量足夠的情報的基礎之上,才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擬定有效策略,從而製敵於先。甚至,有的時候可以通過間諜進行離間,不費一兵一卒、不毀一城一池,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孫子兵法·用間篇》中將間諜分為五類:一為鄉間,就是尋找向導,找熟悉眼下情況的人,去了解形勢。即用其“民”。二為內間,就是利用敵方內部的人,來給自己提供情報。即用其“官”。三為反間,就是反用對方的間諜,獲取有利的情報。即用其“間”。四為死間,間諜如同放出去的一顆引誘敵人上當的棋子,用完之後,即成棄子,事情敗露後,難免一死。五為生間,間諜同樣也進入敵方內部,但是要在偵察之後,人需活著將情報帶回來。

從這個角度講,生間比死間更難辦。因為間諜身處敵國、敵軍之中,身邊都是敵人,一著不慎便會招來殺身之禍。如果能順利完成情報任務,又能全身而退,那無疑要憑勇氣、要憑智慧、要憑技術、要憑意誌,這可不是一般人幹得了的。

孫武的總結,概括的隻是春秋時期用於作戰的間諜,殊不知後世有以複加,使得間諜這個行當更為五花八門。由此再看孫武的分類,就值得思考:鄉間、內間、反間是用間方式,也就是操作過程與操作技巧;而死間、生間講的則是間諜的選用和命運。五者在內容上互有交叉,死間可用於反間,內間可能是生間,也可能是死間。並且,這五類隻能算是通過刺探情報,達到為戰時服務的目的,到了今日的間諜,還應包括通過各種手段,在對方管轄範圍內,實行暗殺、惡意破壞等行為。

《孫子兵法·用間篇》已近乎成為千百年來將士們必讀的“紅寶書”,備受推崇,也出現了許多精彩案例。我們就按此分類,談談“五間”的性質和古代用間的案例。

一、鄉間:深入敵人內部

《孫子兵法·用間》有雲:

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