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詫異得很,這是為何?張儀說:“我從來沒有見過像鄭袖、南後這樣國色天香的美人。之前我竟然還和您誇下海口,要替您找美人。我這是欺君之罪啊!”張儀的這點馬屁,拍得正是地方,把這三人都拍得非常舒服,既誇獎了鄭袖、南後的美貌,也滿足了楚懷王的虛榮心。當然,張儀的這點伎倆,是他事先做好準備的。他成功利用了楚懷王的嗜好,設了個圈套讓楚懷王往裏麵跳,又讓鄭袖、南後在不自覺之間,成了他的幫襯,輕飄飄地就拿走了二千金。這與張儀後來的舌戰相比,看起來好像挺小兒科,但張儀在其中信手拈來的“空手套白狼”的策略,正說明了他對用間的嫻熟。
內間最典型的例子,還有漢高祖劉邦靠收買匈奴閼氏,解除了白登之圍。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劉邦與大軍因為輕易冒進,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在白登山。匈奴一方是要將劉邦等人困死,讓他們內無糧草,外又聯係不上援兵,進而吞並漢朝。
劉邦在幾次突圍不成功後,采取了陳平之計,用重金賄賂匈奴閼氏,又說要進獻漢朝的美女,送給單於,請求退兵。閼氏收了好處,勸單於說:“如今單於將漢軍圍了個水泄不通,非要置漢軍於死地。這對匈奴來說,未必最好。我們匈奴雖然人強馬壯,但是作為世代的遊牧民族,即使得到了大漢的領土,也無法定居下來統治。更何況漢王朝政權情況複雜,我們殺了一個劉邦,未必就沒有其他人來報仇,來奪取?而且,劉邦能得天下,也一定是有神明暗中的護佑。如此,我們豈不是可能會得不償失?現在,匈奴需要的無非是金銀財寶,還有糧食、絲綢等,隻要漢軍能滿足我們,何樂而不為呢?”冒頓一聽,挺有道理。於是將包圍圈放開一角,劉邦趁此機會,帶領士兵們拉滿弓,箭鋒向外保護自己,從缺口處衝了出去,最終與後援的漢軍會合。冒頓也鳴金收兵,回到自己的草原去了。
在這個故事中,匈奴的閼氏即是陳平之計中的“內間”,她充當了漢朝的說客,使單於決策失誤,讓劉邦贏得了機會,得以脫出重圍。
內間的關鍵是要對方有人可以為我所用。若無“內間”,那也要設計出“內間”為我所用,甚至敵國的所有耳目,都可以為我所用。
《隋書·賀若弼傳》記載,隋朝大將賀若弼計劃進攻陳朝的京口。如果硬攻,很容易兩敗俱傷。於是,賀若弼先是用了虛實之法,示之不能。他將戰船暗藏起來,隻讓陳朝看到他們的幾十艘破船,造成假象,讓陳朝派來偷偷刺探的間諜,得到了錯誤信息。回去一報告,陳朝的將帥們就放鬆了警惕。
賀若弼又命令士兵們每天按時換防,而在換防的時候,要大張旗鼓,故意讓陳朝看見。最開始的時候,陳朝以為隋軍要來攻打,於是緊急集合,做好戰前準備,而隋兵這邊卻再沒有任何行動。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正常換防。
一次這樣,兩次這樣,這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似的,次數多了,陳軍思想上越來越鬆懈麻痹。結果,賀若弼瞅準形勢,在陳軍幾乎完全放鬆警惕的情況下,率大軍一夜之間渡過長江,迅速攻破了陳朝邊境。
這裏的“內間”,就是陳朝自己派出刺探情報的間諜。因為他們得到的是相反的情報,所以恰好被賀若弼所用。
三、反間:反用敵人的間諜
中國一部軍事史,半部都是間諜史,其中最精妙的則屬反間計。兵法曆來崇尚武德,以兵不血刃為最高明的策略。熟讀兵法的將帥們,大都試圖從敵方內部瓦解、分化他們,以達到剪除敵將的目的,這樣不戰即可有勝算,至少也可以小戰而大勝。很多時候,運用反間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方麵,能收到正麵戰場上所達不到的奇效。諸如趙王殺李牧、大宋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嶽飛、大明崇禎皇帝殺袁崇煥等,都是因為中了反間計,給這些將軍們扣上了通敵的罪名,讓他們百口莫辯,含冤而死。用間之術,本就詭詐難辨,而反間計更是將術、計、略等結合運用到了極致,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一計上心來,讓敵方大軍潰於一旦。甚至是一張紙條、一封假信、一句似有意又無意的話,都可成為反間計的工具。用之者得心應手,被用之者卻不識真麵目,讓後代看客,擊節歎服。
《孫子兵法》中言:
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
所謂“反間”,即利用敵方的間諜來為己方做事。按照具體做法,可分為幾種方式:
第一種,策反。如《間書》所雲:“敵使間來視我,我知之,因厚賂重許,反使為我間也。”當己方發現了敵方的間諜,並沒有必要殺之而後快,利用比棄之更有好處。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現在通常叫“策反”,就是鼓動間諜倒戈到我這一方;有的時候,我們還可用財貨賄賂,買通他們,給他們以更高的工錢、更好的保障,讓他們在兩者相較間選擇己方。
明朝的馮夢龍說過這樣一段話:
能用諜不妨舍諜,然必先知諜,方能用諜;必能使民不隱諜,方能知諜;必恩威有以服民,方能使民不隱諜。
(《智囊》)
大致的意思是說,在發現間諜後,我們應該先考慮舍棄他,因為在我們不知道這些棋子究竟是什麼秉性的情況下,他們未必好用。但若是我們已經了解了他們,不妨先對他們寬大處理,恩威並施,然後再考慮利用他們。這樣,讓老百姓也知道了我們的政策,就不會窩藏間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