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軍事史,半部間諜戰(4)(1 / 3)

楚共王采納了申叔的建議,真的打算打“持久戰”了。宋國看到此情況,隻能出險招製勝。宋君派遣了武藝高強的大夫華元,趁著夜黑風高夜,潛入楚國軍營之中,徑直登上主將子反熟睡的床榻,叫醒子反。估計當時子反的膽子都要被嚇破了。

華元對子反說:“我呢,並沒有什麼惡意。我是國君派來的,他讓我把城中的困難情況告訴你。其實,宋國已然是強弩之末,各戶人家都劈開死人的骨頭當作柴禾燒;沒有食物,甚至開始易子而食。盡管如此,我們是不會屈服的,更不會受楚國的逼迫,簽訂城下之盟,我們寧願與國家共存亡,也不可能輕易從命,當作你們爭霸路途上的傀儡。但如果你們能退軍三十裏,有些事情還好商量。”

華元越是這樣說,子反越是害怕,涼氣都要從背後升起了。試想宋國城中已經是這個樣子,居然還能有像華元這樣的人,出入楚軍軍營,如入無人之境。更關鍵的是,華元還不怕死,想要在無聲無息中殺掉自己易如反掌。

子反在惶恐之下,隻能答應華元的要求,和華元訂立了盟誓,隨後報告楚共王,把軍隊後撤三十裏,宋國由此得救。

華元有勇有謀,能隻身入敵軍,脅迫了敵軍主帥,還能悄然退回來。他沒有魯莽地直接殺掉子反,因為若是殺了子反,弄出動靜,恐怕他自己再也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陽了。他選擇的是連嚇帶哄騙,深諳進退之道,這才是兵法中的大智慧所在。

還有,朱元璋滅陳友諒也是用生間而成計。朱元璋、陳友諒本是元末起義時的戰友,但當二人勢力強大、都要占領江南時,就反目成仇了。朱元璋與部下協商如何對付陳友諒,劉基主張趁陳友諒大軍立足未穩,給予迎頭痛擊。

怎麼痛擊呢?朱元璋想起了屬下康茂才與老陳相識,就鼓勵部下假裝投降作為內應,吸引老陳的大軍來攻。康茂才便派出自己的老部下去見老陳,與他約定,到時康茂才在應天府那座江東木橋上接應。朱元璋一看老陳信了,立刻把木橋拆換成石橋,用重兵把守各關口。結果當老陳率軍到了約定處,發現沒有木橋隻有石橋,按照約定信號喊了半天,也沒有援軍,方知道真的上了當。要撤退,來不及了,朱元璋立刻命令全軍進攻,陳友諒的水軍基本被朱元璋俘獲,老陳元氣大傷。而在這其中,康茂才和他派去的老部下,就是“生間”。

六、間法:各種間術的智慧調和

鄉間、內間、反間、生間、死間,是《孫子兵法》中歸納出的用間的五種基本類型,它們之間互有交叉,相輔相成,在應用時可以兩三種共同使用。朱逢甲的《間書》中曾有這樣的論斷:

五間相濟成,而以反間為鄉間、內間、生間、死間之本。

尤其是其中的反間計,當它與其他四種合用時,集合騙術、假象、錯覺等手法於一體,在間計中再設間計,在圈套中再設圈套,不按常理出牌,讓人防不勝防。我們打個比方,這五種間法就像五種顏色一樣,各有光環,各有不同,在戰場上等待高明的將領,將它們混合調用,調成變化無窮的戰法。

朱逢甲分出間君、間親、間能、間助、間鄰、間左右、間縱橫七種間法。對此,我們也不能“泥其詞而刻舟求劍”,固執刻板地去分類理解,而應知曉它們的用意,師其意而變通之,在爛熟於心的基礎上,視情況隨機擇用。

間本

“間本”即間之本。《孫子兵法·用間篇》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

凡興師動眾,出兵百萬,出征千裏,用百姓的耗費,用國家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數千金。舉國騷動,民眾服徭役,疲憊於道路,導致眾多民眾不能從事農業之本。兩軍相持數年,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勝,在此期間,若在間諜的使用上還吝嗇爵祿和金錢,因不能了解情況而遭受失敗,那就太不“仁”了。這段話蘊含了三個要點:

一是間之“本”在情報。要意識到情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雙方使用間諜的根本是為了“四兩撥千斤”,有了間諜,才能擁有“先知”,也就能掌握戰爭中的相關信息,以便更好地製定戰略與戰術,方能不戰屈人。

在不得已的戰爭中,怎麼才能有效減少戰爭中對國力的消耗,對民眾的損害呢?其中的捷徑便是用間諜。反過來說,使用間諜隻是種手段,是種正當的軍事策略,並不是陰險的旁門左道,更不是奸邪小人的罪惡勾當。所以說,“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年之所恃而動也”。後世儒家所崇尚的賢臣,如伊尹、薑尚等,甚至都曾親身從事用間活動,作為用兵作戰的要事,但絲毫沒有損害他們的聖賢之名。

那麼,間諜所要收集的重要情報是什麼呢?《孫子兵法》說: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