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我軍想要攻擊的敵軍,攻占的城邑,就必須預先了解主管將帥及其左右親信,還有掌管傳達通報的官員,甚至負責守門的官吏以及門客幕僚的姓名,務必命令己方的間諜偵察清楚。
這些都是為了知彼,把握住戰爭勝利的致命咽喉。換句話說,無論是在隻能依靠人為間諜的冷兵器時代,還是在可以通過衛星、電話監聽、密碼解密、網絡黑客等用間的現代戰爭中,用間最基本的工作,仍是情報收集。隻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情報所涵蓋的範圍越來越大,大而言之,包括一個國家的政治決策、經濟方略、軍事統戰實力等;小而言之,包括國家各個層麵的統計數據、發展走向等。
第二個要點是要能間本。這個本是國之根本,即能夠通過間諜徹底動搖一國政治、經濟基礎。典型的例子,就是秦修鄭國渠。
秦打算統一六國,必須先拿韓國下手。韓王萬般無奈,想出了一個疲秦之計。讓韓國人鄭國入秦,遊說秦國修一條渠貫通涇水和洛水,以發展秦國農業。由於修築這樣的引水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韓國人打算以此來牽製秦國無暇東侵。
秦國正苦於關中旱澇不均,立即動工,讓鄭國主持興建。正在施工之中,疲秦計暴露。秦王嬴政要殺鄭國。鄭國說:“我是間諜沒錯,但這渠修成對秦國有利。與其殺我,不如暫且留我幾年,讓我來完成這利秦的工程。”秦王一看,反正秦也無人能接著幹,就讓鄭國堅持修築。雖然修築鄭國渠耗費了物力人力,為韓國贏得了十幾年的生存時間,但渠建成後,使得關中變成了千裏沃野,再不受旱澇影響,反倒成為秦國國力上升的重要基礎。
《南唐書·浮屠傳》記載了一個故事,用的也是間本之計。宋主想統一天下,準備進攻南唐。時值後主李煜在位。李煜是個生性就不適合當皇帝的人,沒事吟吟風月,寫寫詩詞,不知道怎麼命運的轉盤非要把他推上這個位置。他對於治國絲毫不在行,與他的文學能力差得實在太遠了。
當時有個北來的和尚,法號叫小長老,自稱是沿途化緣來到南唐。李煜本就信佛,對小長老絲毫不排斥,還將他列為座上賓。
小長老勸說李煜多修寶塔廟宇,這樣佛才能保佑南唐一方水土,百姓安居樂業。李煜怎麼能想到這是詐計,不疑有他,開始修廟宇、立金佛,耗掉了國庫內的許多錢財,國力愈加虛弱。
小長老還請求李煜,在牛頭山上蓋了一千多間僧房,聚集了許多和尚,每天供應豐盛的齋飯,吃不完就把它們倒掉,還美其名曰“折到”。其實,這話是相當不吉利的,“折”和“到”都不是什麼好意思。謠言開始隨風擴散,人心慢慢浮動,李煜卻絲毫沒有知覺,仍舊夜夜笙歌,戒心不存。
在這裏,我們還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也即間本的第三個要點,那就是經濟消耗與綜合國力的問題。小長老設下的迷魂陣,讓李煜建寺廟、養和尚,大興土木,等同於釜底抽薪,從南唐國家的根基削弱它。這就像兩個人要決鬥,一個人想辦法把另一個人餓得皮包骨,這樣勝算就大多了。小長老浮誇著李煜,香火繁盛之下,南唐已經是外強中幹。
後來,宋軍打過長江,還把這些寺廟和僧房作為宋軍的營房。這時候,南唐後主才頓悟,這些寺廟的選址都是在軍事要害之地。這等於說是南唐用著自己的國力,給宋軍建起了一座座軍營。如此行事,南唐何能不亡?
間密
間密,是指用間之事需要高度機密。朱逢甲《間書·成間篇》中言:“秘密以神其用,厚賞以結其心,始可以用間。”用間是絕密之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要能讓間諜保守秘密,死心塌地為己方所用,就需要不惜重金培植、收買、使用間諜。
關於間密,有兩層含義:第一,重用間諜。間諜在活動過程中,隻有有了充足的經費,才能更好地獲得情報、傳遞情報。這裏麵也許會有些反對的聲音,說間諜有時候的活動,看起來與用間活動毫無關聯,那麼,這些都需要國家來買單嗎?實際上,有些活動在外人看起來也許是在掃外圍,但可能在間諜本人,施行這一活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吝嗇這些小錢,不去深入地了解敵情,最後很可能會因為沒有有效地掌握敵情,導致戰爭失勢,勞民傷財。那才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得不償失。情報的效用,是絕不能用金錢來估量的。
我們看史書中的一些記載,秦國為了收買晉鄙的門客,離間信陵君與魏王的關係,動用了萬斤黃金;劉邦派陳平離間楚霸王項羽與範增的關係,也給了陳平四萬斤黃金,聽憑陳平自由使用;宋主趙匡胤用巨額資金賄賂鎮守邊境的邊防軍,就是為了刺探敵人的機密情況,後來甚至對敵軍將領的飲食起居情況都了如指掌。在近代戰爭中更是如此,間諜的花銷與支出,現在統稱為情報經費,在軍費開支中是必須預算的一部分,甚至在這些巨額資金的應用上,都沒有規定的條件和使用的上限。
第二,重賞間諜。《孫子兵法》中有言:
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
孫武認為,在軍隊中,間諜應該是最受恩寵的,沒有人會比間諜受到更多的撫慰,沒有人會比間諜得到更多的賞賜。而如果對他們不信任、不恩寵,假如他們從敵方那裏得到了更多的好處,就有可能反過來被敵方利用,泄露了己方的機密,那對己方是雙倍的損害,真的是件天大的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