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軍事史,半部間諜戰(5)(1 / 3)

子貢接著說:“越國比不上魯國,齊國也比不上吳國。大王現在想放棄伐齊,而去伐越,等您伐越成功之時,恐怕魯國已經是齊國的地盤了。您本應該救危存亡,如此一來,機會全錯過了。您是勇者,應該不避危難;您是仁者,應該不會爽約;您是智者,應該抓住時機;您是義者,應該當機立斷。所以,在越國與齊國之間,您應該選擇齊國,伐齊救魯示天下以義;不應該去攻擊越國,示天下以仁。同時又可以威懾晉國,威加海內,諸侯必然相繼前來朝見。那時您若想完成霸業,易如反掌。

“如果您還是擔心越國會乘虛複仇,那就讓我前去越國,說服越王,讓他出兵隨您伐齊救魯,您還可以讓越國軍隊當先鋒以立功,借此削弱越國兵力。”

子貢又去拜見了越王勾踐。勾踐很重視子貢,駕車出城,入館迎候,以上賓之禮接待。

子貢對勾踐說:“我從吳國到此,吳王打算馬上發兵攻齊救魯,但又擔心越王您乘虛襲吳,所以要先討伐越國。我已經勸阻了吳王。現在來和您商量。

“我知道越王您曾受到屈辱,大丈夫報仇十年不晚。但在報仇的過程中,最忌諱被人看出您的真實意圖,讓吳國懷疑、提防您。您已經把您自己置於危險之境地。其實,吳王為人凶殘暴戾,本無仁厚之德,窮兵黷武,臣下們難以忍受,百姓們也叫苦連天。伍子胥那麼忠心的臣子,都被吳王殘忍殺害,而太宰嚭貪色貪財,卻得寵當朝,吳國的滅亡,不過是遲早的事。

“越王您需要的隻是個合適的機會。先做出對吳國的一番態度,麻痹吳王,然後慫恿吳國伐齊,發兵幫助吳軍征戰,同時進獻重寶取悅吳王的心,低聲下氣地奉承吳王,以表示尊敬、順從。

“這場大戰,若吳國失敗,越國坐收漁翁之利;若吳國戰勝,以吳王貪心不足蛇吞象的野心,一定會乘勝移兵攻晉。那麼,請允許我北上拜見晉君,讓晉君做好準備。吳軍剛剛與齊軍交戰,兵馬疲憊不堪,再被晉軍圍攻,肯定是顧頭不顧尾,朝不保夕。那時豈不是您越王報複的最好時機?”

子貢又回到吳國,報告吳王他和越王談判的結果。五天之後,越王果真調集了越國士兵,又帶了許多的珍珠寶物,畢恭畢敬地向吳王請求,希望能協助吳王攻齊。吳王完全不疑有詐。

之後,子貢又去了晉國,和晉君商量。子貢和晉君說:“有句諺語說: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兵不預辦,不可以勝敵。

意思就是說,沒有預先考慮好應對的措施,那就無法應對突發事件;如果沒有預先操練軍隊,那就不能在戰爭中製敵取勝。眼下的戰勢是,吳、越兩國合軍攻打齊國,假若齊國贏了,那麼恐怕離越國滅掉吳國的時日不遠了;假若吳國贏了,那麼恐怕晉國的戰事之憂也時日不遠了。晉國現在的形勢,好像很不妙啊!”

晉君一聽,慌了。應該怎麼辦?子貢建議,晉國應該做好戰鬥的準備,修治兵器,休整士卒,厲兵秣馬,以備隨時來犯的吳國大軍。忙完了這一切,子貢回到了魯國,靜觀事態。

後來這件事情的發展,是吳王親率中軍和齊國在艾陵之地展開大戰,吳國勝而齊國輸,齊軍被吳王抓了七員大將。接著,吳王想一鼓作氣,揮師進軍晉國,又在黃池之地與晉軍開戰。果不其然,晉軍勝而吳國輸,且輸得很慘。接下來,越軍登場,趁吳國國內兵力空虛,渡江偷襲,馬上就要攻進了吳都。吳王隻得撇下與晉國的戰事,趕緊帶兵回師營救,一是為時已晚;二是兵困馬乏,在五湖之上與越國的交戰三戰三敗,城門不守。勾踐終於在臥薪嚐膽後,手刃了闔閭。從此,越王成了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霸主。在這複雜的事件過程中,魯國是絲毫未動,僅憑借著子貢當世無雙的縱橫捭闔,就讓魯國安然無恙地度過了危機。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評之為: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