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軍事史,半部間諜戰(5)(2 / 3)

間親

間親之“親”,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具有直接親屬關係的人,而應該理解為廣義的,有相關的親屬關係或者親密朋友。所謂“間親”,也就是離間對方與重要支持者之間的關係。

在兩個諸侯國相爭的過程中,或者說在雙方爭奪的過程中,不僅有在戰場上拚殺出來的勝負,其實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在“家天下”的封建時期,一國國君定國安邦,不會是靠他單槍匹馬的力量,而多數是得到了親人或朋友的鼎力支持。為了瓦解對方的實力,己方通常可以離間對方集團間的關係,讓其疏遠甚至反目,使得對方兄弟鬩於牆,親近之人由於齟齬而引起傾軋,無力再“外禦其辱”。在此時機,己方就能乘虛而入。

戰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其他三位是齊國的孟嚐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就曾被秦國間親的計策陷害,以至於鬱鬱不得誌,酗酒而亡。

信陵君名魏無忌,他是魏國的皇親國戚,是魏昭王最小的兒子,更是魏國第六任君主魏安釐王同父異母的弟弟。戰國時,各國貴族都有“養士”之風,信陵君自幼飽讀詩書,修養極好,為人寬厚且禮賢下士,無論對方出身如何,他都很謙和,從不以富貴而輕慢他人,因此周圍幾千裏以內的士人都爭先恐後來投奔他,最高峰時門下曾有三千食客。信陵君雖然不掌管魏國大權,但他的存在及其擁有的賢德與勢力,使得其他諸侯在十多年內都不敢貿然對魏國用兵。而秦國則一直視信陵君為心腹大患,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因為秦國擔心,假若信陵君有朝一日在魏國兄終弟及,那極有可能成為天下之共主。

秦國的擔心,確實不是多餘的。在此之前,信陵君已是秦國的勁敵,他一人的力量可比得上千百兵力。當年,秦國的軍隊包圍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因趙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兩國也算是姻親之上的兄弟之邦,出手相助是理所當然。

但是,在救趙這個問題上,魏安釐王和信陵君的意見並不一致。魏安釐王懼怕強秦的威脅,打算坐視不理,隔岸觀火,而信陵君則出於仁義,通過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偷盜出兵符,假傳了魏安釐王的旨意,領兵去救援。最後在楚國春申君的幫助下,成功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在這件事情之後,魏安釐王和信陵君之間出現了些隔閡。信陵君擔心魏安釐王不能原諒他,客居趙國足足十年。後來,在秦國進攻魏國之時,信陵君放下了心中的顧慮,毅然回國抗秦。而正是有了信陵君佩大將軍印,統率軍隊抵抗秦軍,又派使者通報其他諸侯,諸侯聽說信陵君回國,便派兵救援魏國。信陵君率五國軍隊大敗秦軍。經此一戰,信陵君更是聲威大震,名貫天下。

秦國見來硬的不行,隻能尋求“殺人不見血”的辦法,除掉侵略魏國路上的這隻攔路虎。秦國打算在信陵君與魏安釐王的關係上再加一把火,做做文章。秦國派人帶著重金去魏國,專門找一些目光短淺的“鄙人”,這些人隻顧眼前的蠅頭小利,從不考慮此事的仁義與否,將這些人用金錢布帛收買,讓他們四處散布謠言,說信陵君本人德高才俊,身邊又有大批的俊傑相助,堪稱魏國的中流砥柱,而信陵君也認為自己功高蓋主,應將魏安釐王取而代之。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魏安釐王本來對信陵君就挺忌諱。信陵君在趙國十年光陰,雖然沒有接受趙國大片的封地,依舊以魏國人自居,但究竟都幹了些什麼、心裏在想些什麼,魏安釐王確實沒譜。更何況,信陵君確實有自立為王的能力,他的手下信任他,天下的諸侯也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