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釐王最開始可能不信,但耳邊這種誹謗的話聽得太多了,三人成虎,不由得讓他心裏不是滋味,越看信陵君越像想奪權的樣子。這真的是謊言被說了太多遍,於是乎變成了真理。
更過分的是,秦國還專門派使者,帶著大量的禮物去拜見信陵君,口中居然連聲說:恭喜、恭喜,公子您快要做魏王了。信陵君是堂堂的正人君子,他嚴厲斥責了這些人,拒絕了他們的禮物。但魏安釐王知道了這件事後,卻又多想了,他認為信陵君是在做戲給他看,是為了讓自己麻痹大意。就這樣,信陵君要“謀反”的罪名就算是在魏安釐王的心中坐實了。
不久後,魏安釐王撤銷了信陵君大將軍的職務。信陵君心中已然明了是怎麼回事,為了明哲保身,便推托有病,不再上朝。他在家中與賓客們通宵達旦地宴飲,或是與美女尋歡作樂,終日沉溺於酒色之中。這樣紙醉金迷的生活,僅僅四年就奪去了信陵君的生命,讓他徹底成為了悲情英雄。同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得到信陵君已死的消息,馬上率軍進攻魏國。魏國沒有了信陵君這根護國柱石,被秦國像蠶食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著領土,終在十八年後,遭到了滅頂之災。
間能
間能之“能”,所指為能臣,即讓有能力的人不為國家所用。無論是在治世,還是在亂世,能臣都是保證國家興旺發達、行政井然有序的中流砥柱。
能臣,一有忠心,忠肝義膽;二有賢能,不是碌碌之輩,兩者兼而有之。忠而無能曰庸,能而不忠曰奸,都不算能臣。但有忠、有能還不夠,還得能得到大家的認可與承認。能臣最容易遭遇的困境,就是被人所嫉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這是幾千年來官場的通病,有些小人為了自己的攀爬,不擇手段;而有些帝王,也擔心手下能臣功高蓋主,繼而震主、繼而變主,江山易姓,換了天下。
所以,讓能臣在一個國家內被貶做不了官,卻讓溜須拍馬的小人當道,等於是將這個國家打成內傷。假以時日,時弊無人可改、吏治無人可管,國家的境遇也就江河日下,若真是到了病入膏肓之時,那就無良藥可醫了。
話說在《戰國策》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當時,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魏國的謀士蘇厲聽聞後,馬上跑到周王麵前,好心好意地提醒周王說:秦國白起帶兵打敗韓、魏國,殺死魏國將領犀武,攻破趙國,一將即下三城,用兵謀略精當,可以稱得上是百戰百勝了。現在白起還沒有對梁國用兵,假若梁國也遭到不幸,那麼周四周沒了屏障,豈不是也岌岌可危?
這時候的周王朝,雖然名義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就是個麵子問題,根本沒有力量抗擊強秦。周王的心裏麵對此也清楚得很。所以,當蘇厲向他提出要出麵製止這一切的時候,周王不置可否。
蘇厲又去見了白起。蘇厲這招,有點像連環套,同時給對方都下了套。蘇厲給白起講了一則百步穿楊的故事。他說:“楚國的著名射手養由基,射箭百發百中無虛弦。有人建議他,既然你善射,現在保持著這麼高的水平,就不應該到處彰顯你的能力,而應該懂得適可而止。因為在大家的潛意識中,你是不會失敗的,如若你力氣倦怠,有一次射偏沒中靶心,那你百發百中的聲名,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