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軍事史,半部間諜戰(6)(1 / 3)

蘇厲是用這個故事在暗示白起,閣下已經戰功赫赫,若是還在不停追求戰功,帶兵出東、西兩周,占領韓國,攻打魏國,一旦戰敗,被國君與世人們指責,莫不如帶著現在的一身榮光,急流勇退,免得一著不慎,前功盡棄,過去的豐功偉績隨之全部消失了,自己也黯然神傷。

白起覺得蘇厲說得有道理,便稱病不出。蘇厲用了個故事,就達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可以說,蘇厲所用的“間”,隻是針對了白起,並沒有在底下施什麼詭計,用什麼拿不上台麵的手段。從這裏也能看出,古代兵書中所談論的“間”與間諜,與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間”與間諜,無論是在所指範圍,還是在使用意義上,都有著不小的差別。

間助

這裏麵的“助”,是協助的意思。西漢編訂的三十三篇《戰國策》,其所言“策”,就是記述了大量戰國時期謀臣策士遊說諸侯和論辯時事的政治主張,他們使用的縱橫捭闔、正合奇勝的技巧,在寬泛意義內都算作用間的一部分。其中有些實行了,而有些卻沒有實行。

春秋、戰國兩個曆史階段的分割點,是三家分晉。三家即韓、趙、魏,而在此之前,三家先聯合滅掉了同為晉國四卿的智伯。

最初,智伯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差不多是其餘三家的總和。他們之間為利益所驅,一直在明爭暗鬥,你給我一拳,我給你一腳。有一次,智伯聯合了韓、魏兩家的軍隊,興師動眾地進攻趙所在的晉陽城。

這事說起來也有些緣由。智伯存心不良,想霸占韓、魏、趙的土地,於是出了個餿主意,讓三家每家拿出一百裏土地,當然也包括上麵的人口,來歸給公家,實際上就是假公濟私。韓、魏覺得自己得罪不起智伯,先後答應了。隻有趙國咬緊牙關不答應,於是乎火冒三丈的智伯便唆使三家攻趙。

趙國的趙襄子帶著將士們苦苦守城了兩年多。趙襄子也知道如此下去,城破是遲早的事情,他隻好讓大臣張孟談去秘密會見韓、魏的君主,對他們申明利害。

韓、魏兩國對智伯的依附,是無奈之舉,哪是心甘情願的。他們也認識到自己與趙國是唇亡齒寒的道理。趙國滅亡後,恐怕同樣的結局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如此這般,還不如聽從張孟談的建議,韓、魏、趙三家合力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將智伯逼入死地。

當時,智伯的軍隊屯集在晉水的下遊,韓、魏、趙三家秘密約定了日期,殺掉了守大堤的官兵,掘堤放水淹了智伯的軍隊,智伯也被活捉了。之後,韓、魏、趙三家勢力均衡,任何一家都難以吞並另一家,才出現了“三家分晉”的局麵。這樣的形勢,有些類似於三國的魏、蜀、吳。現在看來,在赤壁之戰前,曹操有著戰略上的失誤。以曹操的兵馬不足以同時將兩家滅掉,隻能選擇一個一個地來。在順序上,曹操不應該選擇勢力稍強、由江東貴族組成的吳國政權,而應該先入蜀。這樣,劉備無立足之地,占領蜀後,再從長江上遊順流而下,占據有利地形,統一江南才容易實現。

多家形成鼎足之勢時,各家選擇自己的戰略同盟,不僅是自家存亡的關鍵,也是之後大勢導向的源頭。在此過程中,遊說者用間都是既打壓又聯合,在信任和猜忌之間,尋找利益的平衡點。

間鄰

“鄰”,現在我們一般理解為鄰居。在軍事學以及地緣政治中,其專業的術語是戰略支持,間鄰即是離間戰略支持力量。用最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讓敵人家的“後院起火”。曹操要統一北方,必須先平定盤踞在西北的韓遂、馬超。

韓遂、馬超都有萬夫不當之勇,曹操的魏軍還沒渡過渭河,就被韓馬聯軍擊退了。曹操不得已,隻好堆沙灌水,結凍築城,立足防守,以拖待機。韓遂、馬超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曹軍,便想聯合起來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