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手締造的湘軍,成為了晚清史上的主角,他又培養出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樣的名將,左右晚清政局。李鴻章培養出了袁世凱,袁世凱又培養出北洋軍閥的眾多將領。這些人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地方大員或國事倚重的重臣,正是領悟了兵法裏的將帥之道。
為什麼說軍隊是效率最高的組織呢?一方麵,凡是國家有急難險重的任務,最終依靠的還是軍隊,這是因為軍隊有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係統運轉有序,能夠沉著應對突發事件。另一方麵,軍隊是一個高危行業,尤其在戰亂年代,對個人而言,勝則生,敗則死;對國家而言,勝則興,敗則亡。非智勇之士不敢為、不能為。高人、豪傑、英雄、賢才、誌士聚集在一起,若是沒有效率,豈不辜負了此類美名。
但是,高人、豪傑、英雄、賢才、誌士就像刺蝟,各有鋒芒,一旦靠近了就要相互紮。如何既能用好這些刺蝟,一致對外,又能讓他們保持合適的距離,不相互傷害?這隻能有兩個辦法:一是尋找那些不惹是生非的“好刺蝟”,這就需要去選將;二是讓他們各安其所,這就需要去組織。
一、將德:敢於露才、善於藏拙
在軍隊裏,一支隊伍組織得好不好,不是取決於兵,而是取決於將。曆史上的嶽家軍、湘軍、淮軍都很能打仗,就在於他們的將領皆為一時豪傑。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把手不行,部隊要麼陷於癱瘓,要麼一事無成,談何發展?談何穩定?那麼,作為一把手的“將”,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呢?
北宋時,皇室也總是在尋找可資培養的官員,認為可堪朝廷重用的,就先貶官觀察他們的反應,以此來考察這些官員的修養與品行。有的人一被疏遠,立刻連罵帶牢騷,最後氣得不行,如屈原;有的人一被貶謫,悔恨生氣哭開了,最後鬱鬱而終,比如賈誼;有的人貶官之後,吃喝玩樂,放蕩不羈,比如蘇軾。
《孫子兵法》中對將領提出了五個要求,即“智、信、仁、勇、嚴”。一個將領能不能打勝仗,看的就是這五方麵,這些素養即是選將最重要的依據。
一是智,也就是智慧。在傳統文化中,智與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智的含義是“日知”,也就是每天學一點,即“聰明在於積累”。那麼,智的特征是什麼呢?舉個例子,幾個小孩子在一塊玩,提出一個問題,有的孩子反應比較快,我們就說他聰明。從這個角度來說,“智”是比別人反應得快一點,利索一點。聰明有好的一麵,也有壞的一麵,傳統文化中最忌諱一個人“聰明外露”,因為反應快、腦筋急轉彎之類的,都是“小聰明”。聰明的人往往是起步快,但堅持難。聰明是條件,而對於人的成長、事業,堅持往往起到更為決定性的作用,是根本。
在一個社會中,在一個組織裏,最重要的不是“聰明”,有的人“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而是要能比別人看得遠,看得深,看得廣,這就是慧。“慧”是人經過思考所悟到的東西,比如下象棋不是步步緊逼,而是走一步看三步,最終一將製敵。“慧”是佛教傳進來之後逐漸形成的概念,孫武寫兵法時,佛教還沒有傳進來。但我們要理解這裏講的智,不是聰明,而是睿智,凡事看得很透徹、很廣遠。
二是信。信就是誠信。管理者失去威望,往往是因為有諾不行。傳統文化中要求君子應該“輕然諾,重踐諾”,就是說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一旦答應就要認真踐行諾言。從商業的角度而言,信指的是公司的誠信,品牌的價值;從個人角度來說,信是周圍人對你的認可。將無威不立,民無信不立。我們想:一個人有多少錢,一個人當多大的官,對你周圍的鄰居和單位的同事來說,並不重要。但是作為一個人,講不講信用,有沒有德行,卻對大家很重要。
無論治軍還是治國,都要首先立信。有個曆史典故叫“徙木立信”,講的是商鞅變法,出台了許多新法,對於這些新法能否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秦國上下頗不以為然。於是,商鞅在南門外立了一根大木,發出布告說:誰能將這個大木搬到北門,就給誰十鎰黃金。始終沒有人來搬,最後漲到五十鎰黃金,終於有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這根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馬上把五十鎰黃金賞賜給他。這一下,秦國人都認為商鞅是個說話算話的人,他立的獎懲製度一定能夠如實執行。
古代軍隊在執行一些急難險重的任務時,要立軍令狀,類似於現在的責任書。
《三國演義》中關羽就曾立下軍令狀,說若遇上曹操,絕不會放走。但最後關羽仍放不下一個“義”字,“華容道義釋曹操”。回來後,諸葛亮就拿軍令狀來說事,在劉備勸說後,才雷聲大雨點小地發落了。還有,馬謖痛失街亭,諸葛亮也是拿出先前立下的軍令狀,揮淚斬馬謖。這就是立信中的賞罰分明。
這樣的例子很多,戰國時齊國任命司馬穰苴為大將軍,率軍應對來犯的燕國軍隊,軍隊出征前,他向齊王提出兩個條件:第一,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齊王不能牽製我的指揮權;第二,要求派給自己一個監軍。齊王便把自己最寵信的一個宦官莊賈派去做監軍,司馬穰苴與他約好中午見麵會合出征。然而,等到下午莊賈才醉醺醺地來,司馬穰苴不顧其他將領的反對,將莊賈以軍法問斬。全軍一看,新任的大將軍不是個善茬,誰都敢殺,立刻肅穆起來,氣勢儼然。燕國本來要趁齊國文恬武嬉,乘虛而入,一聽說這件事,立刻意識到敢情齊國還有這麼狠的主兒啊,算了,別跟他鬥了,便撤軍返回了燕國。司馬穰苴“殺一人而三軍皆驚”,未曾交戰而致勝千裏,正在於其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