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手締造的湘軍,成為了晚清史上的主角。他又培養出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樣的名將,左右晚清政局。李鴻章培養出了袁世凱,袁世凱又培養出了北洋軍閥的眾多將領,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國家進程和政治格局。這些人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地方大員或國事倚重的重臣,正是經過曾國藩及其後學認真選拔,著力培養。
《三略》裏講“能清、能靜、能平、能整”,這是從黃老學說(指戰國時期借黃帝與老子思想,結合諸子百家的觀點所形成的哲學與政治思想流派)的角度,對將領德行提出的要求。
“清”,是人的內在氣質。曾國藩在《冰鑒》裏說,觀察一個人,首先要看他的清濁,“清”指的是清純、清雅、清高,能夠給人神清氣爽的感覺。人分三六九等,唯清者能潔身自好,不染塵俗,絕倫超逸。
“靜”,《孫子兵法·九地》講行軍作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前者說的是靜,軍隊靜穆如山,巋然不動,而急動如水,龍騰虎躍。古代相術中判斷一個人能否成就事業的重要參照,就是看他能否靜得下來,即所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鬆,坐如鍾,說明此人沉得住,靜得下,不輕狂躁動。三軍作戰,主將淵靜沉穩,才能穩定局勢,才能從容應對。
“平”,為人處世時要力求用平等、公正、公平的態度來處理事情。作為領導不能對下屬懷有私情私見,不要厚此薄彼,不要因私損公,而是要做到就事論事,法度一致。
“整”,即整齊,即整個作戰隊伍要統一思想、步調一致。《孫子兵法》中說“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講的正是上下思想一致,精誠團結,才能克敵製勝。
《孫子兵法》、《吳子》和《三略》所講的“將德”,無論是外在的能力還是內在的修為,都是作為一名優秀的將領所必備的。
曾國藩一手締造的湘軍,成為晚清軍事史上的主角,他又培養出李鴻章、左宗棠、胡林翼這樣的名將重臣,左右晚清政局。李鴻章培養出了袁世凱,袁世凱又培養出了北洋軍閥的眾多將領,雖不能振窮起弊,卻也直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的國家進程和政治格局。
這些人能夠在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地方大員或國事倚重的重臣,正是經過曾國藩及其後學認真選拔,著力培養的。曾國藩曾說:“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曾胡治兵語錄·將材》)公,是公允、沒有私心。這樣才能樹立起真正的威望。“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則明,廉則威。”(《清稗·官箴》)將領隻有充滿人格魅力,才能號召屬下,指哪打哪。
明,是明察秋毫,能夠察人所未察,知人所未知。曹操在給《孫子兵法》作注時言“發於未萌”,在事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就已經預判出它的存在和結果,強調作為領導要能夠明察秋毫,洞若觀火,審時度勢。
勤,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一要眼勤,察言觀色,善於發現問題;二要口勤,要經常督促進展,詢問工作,慰問下屬;三要心勤,思慮出於心,領導要常思考,越想越能通,通則明;四要手勤,要經常動筆記錄一些工作內容,養成隨手記筆記的習慣。
手勤還有助於養成一個好習慣:“急事緩做,緩事急做”。遇到急迫的事情不要毛手毛腳,不經思量考慮就去做,應該先冷靜考慮一下,大致想好應如何處理應對再去做。當遇到不要求緊急完成的事情的時候,也不要一再拖延,要督促自己按時按量地將任務完成。
二、將品:避實就虛的“逐惡法”
有的領導靠拍桌子耍橫,震懾不住自己的下屬,原因就在於缺乏這種“氣場”。“氣”不是能裝出來的,而是由內到外的人格修為、襟懷韜略所形成的綜合影響力。
做人要有誌向。諸葛亮在《將苑·將誌》中講道:
兵者凶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領是用來救危存亡的,需要經得起多方麵的考驗。既要能擔負重任,又能不恃強淩弱,驕傲自大,做到寵辱不驚,受到侮辱不會畏懼,看到利益而不貪婪,看見美色而不淫蕩,如此則豪氣幹雲。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求將領能夠有理想、有堅持、有操守,而不要輕易地被私欲放倒,被利益引誘,被環境改變,被權力迷惑,要有點誌氣,有些追求。
劉邦原是一個嗜酒好色之徒,他攻下鹹陽後,卻“財貨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項羽的謀士範增說“其誌不在小”,建議項羽盡快將劉邦除掉。項羽一時糊塗也好,一時心軟也罷,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讓劉邦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卷土重來,最終滅掉了項羽。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是有大誌向,很容易克製住自己的不足,為了夢想而改掉身上的毛病。這就是要選用有誌向的人做將領的原因,因為他們有著遠大的理想和堅貞的操守。項羽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是他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一心隻想做他的西楚霸王,而不是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氣得謀士範增說他“豎子不足與謀”!
就一個軍隊而言,若不能吸引有誌向的精英加入管理隊伍,不能容納有追求的官員堅持操守,而隻欣賞唯唯諾諾、渾渾噩噩的投機者,這支軍隊隻能日暮途窮,江河日下,最終如八旗子弟一樣,平時洶洶,臨戰即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