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3)(2 / 3)

郭汾陽之複興唐祚也,櫛風沐雨,先複二京,單騎講好,身為虜餌。魚朝恩等讒間百端,詔書一紙征之,無不即日就道。此兩者,皆仗忠義以立功者也。

(《草廬經略·忠義》)

老將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為李唐王朝盡忠職守,半百之年仍不辭辛勞,厲兵秣馬。光複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時,還曾單槍匹馬入城與叛軍談判。盡管朝中有魚朝恩這樣的奸佞之徒向李隆基詆毀進讒,然而聖旨傳召時,郭子儀卻還是當即覲見。諸葛亮、郭子儀都是因為秉持忠義之心,最終才贏得千古美名。

傳統文化中對“忠”有著很高的要求。當然,“忠”有很多層麵,大到國家社稷,中到工作事業,小到家庭朋友,都講求“忠誠”、“忠心”。

選拔人才的時候,其是否能夠忠於本職工作是最起碼的要求。而唯有忠義之人,才能剛正不阿,以大局為重。曾國藩說:

天下強兵在將。上將之道,嚴明果斷,以浩氣舉事,一片肫誠。其次者,剛而無虛,樸而不欺,好勇而能知大義。要未可誤於矜驕虛浮之輩,使得以巧飾取容。真意不存,則成敗利鈍之間;顧忌太多,而趨避愈熟,必至敗乃公事。

(《曾胡治兵語錄·將材》)

將領應該軍紀嚴明,遇事果斷決絕,用浩然正氣來做事,用赤誠之心來對待自己的事業,做到剛正不阿,樸實無華,既勇敢善戰又懂得是非道義。關羽在三國眾將中,最受後世尊崇和愛戴,被視為忠義的化身,乃至於佛教、道教都將其列入神祇。究其原因,在於關羽一生秉持忠義,將這一品德踐行得無可挑剔。

忠義之人有追求,有堅持,剛強不可淩。《將苑·將強》中說:

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

這裏說的“強”,不是武力上的爭強鬥狠,而是德行上的足夠強大。這五種優秀品質,不僅能成就個人,還可以改變一個單位的風氣。

高節厲俗,通過選用那些品德高尚、嚴於操守的人,可以改變單位中惡俗的風氣;

孝弟揚名,通過選用那些孝敬長輩、關愛兄弟的人,可以弘揚正氣、穩定團結,營造和諧局麵;

信義交友,通過選用那些誠實守信、恪守道義的人,可以使單位上下互助互信、和睦融融;

沈慮容眾,“沈”,通“沉”,有深入、成熟之意。通過選用那些想問題縝密周到、深刻成熟的人,可以保證單位的計劃、措施科學合理;

力行建功,通過選用那些身體力行、剛正果決的人,能使決策得以全麵貫徹實施。

這五種人是因為品行優秀,成為堅決要使用、堅決要重用的人。不過,《將苑·將強》還指出八種不可用,至少應該提防的:

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對大多數人來言,這八種缺點一個人不可能都具備,但也不可能一點都沒有。人之所以平庸,常在於中庸得過了頭。這類人,最大的優點是沒有缺點,最大的缺點是沒有優點,好像什麼優點都具備,但什麼優點都不突出。

謀不能料是非:工於心計,善於出謀劃策,但是沒有是非觀念,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也做。這樣的人如果被任用,會給單位帶來麻煩和危險。

禮不能任賢良:不懂得禮賢下士,甚至目無尊長,這樣的人往往狂傲不羈。政不能正刑法:主持政務,自身卻不能按紀律辦事,賞罰不當、執法不嚴,這樣的人如果被任用,必然會給單位的正常運轉帶來混亂。富不能濟窮厄:經濟條件很好,但是過於吝嗇,遇到有困難的朋友、同事,就成了鐵公雞。這樣的人過於自我、自私自利,很難在單位中與同事搞好關係,不利於單位的團結與發展。

智不能備未形:作為單位的“智囊”人員,在認識問題的時候不夠深刻長遠,不能在問題未發生時,就發現、處理,做到防患於未然。《孫子兵法》裏提到,優秀的將領要做到“發於未萌”,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就會是“事後諸葛亮”,貽誤時機,不但無法給單位幫助,還很可能會給單位帶來危險。

慮不能防微密:想問題不夠縝密精微,反倒馬虎粗糙,這樣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漏洞百出,錯誤連連。

達不能舉所知:一旦有所成就,就忘乎所以,把功勞都記在自己身上,考慮不到共同工作的同事,給他提供過幫助的朋友。這樣的人往往狂妄自大,久而久之會變得孤立無援。

敗不能無怨謗:一旦麵對失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有什麼過失、不足,反而將責任都推到別人身上,怨天尤人,這樣的人往往沒有責任心,工於算計。

這幾類人很類似《荀子·勸學篇》說的“鼫鼠五技而窮”:能飛不能上屋,能緣不能窮木,能遊不能渡穀,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在選拔將領時,要能夠充分意識到有些看似太完美的人,要麼是粉飾出來的,要麼是隱藏起來的,不知其長,不能用其攻;不知其短,不能用其守。作為領導需要對一個人的品性有著根本的了解,才敢大膽使用,放心使用。

三、將器:格局決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