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4)(2 / 3)

趙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軍和趙軍在長平對峙。此時趙奢已死,藺相如又病得很嚴重。趙王派廉頗率領軍隊抵抗秦軍,秦軍一再打敗趙國,廉頗命趙軍加強防備,堅守不出,即使秦兵一再挑戰,廉頗也不理會。

要命的是,趙王聽信了秦國的離間計。秦國間諜說:“秦國最忌諱的是讓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做將領。”趙王信以為真,用趙括換下了廉頗。

藺相如進諫說:“大王僅僅憑借虛名而任用趙括,這就像是用膠漆黏住弦柱,然後再彈琴一樣啊。趙括這個人,隻不過是能熟讀他父親留下來的兵書罷了,並不能體悟到戰略上因時而變的變化啊。”趙王不聽,堅持派趙括為將。

趙括隻會“紙上談兵”,最終使得趙國四十萬降卒盡皆被坑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無力再與秦國對抗。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明朝抵抗清軍的袁崇煥,都因君主不辨是非而喪命,也最終導致了戰爭局勢的轉變。

二要比較哪方的大將更賢能。前線指揮官作為決策者、執行者,他的賢能與否,直接決定了作戰的成敗。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素質過硬的指揮官是強國安邦的前提。蜀漢在三國鼎立的局勢中不斷處於劣勢,就在於諸葛亮隻用人不培養人,蜀漢政權後期的人才構成無法與早期相比,如廖化早期隻是諸葛亮帳下的一員偏將,到了蜀漢後期,國中無將可用,廖化反而成為衝鋒陷陣的主力,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三要分析敵我兩方的下層的軍吏,哪方更有能力。下層軍官是軍隊係統的基石,承擔著最基礎的行軍布陣、後勤補給等煩瑣的日常工作,他們的工作能力如何,直接關係到軍隊的運轉效率。僅就後勤補給而言,如何保證數萬、數十萬人的吃穿用度,保證糧草運輸的安全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曆史上多次戰爭都因後勤補給的成敗,決定了戰爭走向。官渡之戰曹軍之所以能夠以少勝多,正在於奇襲袁軍糧草重地烏巢,斷絕了袁軍的後勤補給。四要辨別哪方的士卒更英勇善戰。普通士卒的素養,決定了一支軍隊的基本戰鬥力,士卒是否英勇善戰、是否堅定團結,不僅體現了部隊的戰鬥力,更決定了這個國家的發展實力。蒙古騎兵之所以能夠橫跨歐亞大帝國,其勇敢與頑強是最重要的原因;近代湘軍挽狂瀾於既倒,在於其良好的作戰能力和嚴密的軍事組織。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個國家的精英如果能夠集中在政府機關、軍隊係統,這個國家、這支軍隊就會無往而不勝。但如果一個人是因為進入政府機關、軍隊係統而成為國家精英,其作用正好相反,這個國家、這支軍隊隻會無利而不往。

五要審察軍容是否整齊。軍容軍貌呈現的不僅僅是外在的形象問題,更是一支軍隊軍紀軍規狀態的直接反映,是體察一支軍隊是否管理有法、行進有序的重要參數,更是軍隊正規化的根本表現。

通過體察敵軍的軍容軍貌,就可以對敵軍的實際情況進行把握和判斷,進而製定對敵策略。《孫子兵法·行軍》中就說:敵兵拄著兵器站立,是饑餓的表現;負責打水的士兵先喝水,是幹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爭奪,是疲勞的表現;敵人營寨上空聚集飛鳥,是空虛的表現;敵軍夜間有士兵尖叫,是恐懼的表現;敵軍紛亂擾動,是敵軍將領沒有威嚴的表現;敵人的旗幟搖動得不整齊,是敵軍隊伍管理混亂的表現;敵軍軍吏容易發怒,是疲勞的表現;敵軍用糧食喂馬然後宰殺馬匹吃肉,收拾起一切炊具,不回營舍,是陷入絕境的表現;士兵絮絮不休地議論,是敵將失去人心的表現;不斷地犒賞士兵,是敵軍一籌莫展的表現;不斷地處罰部下,是敵軍陷入窘境的表現;敵軍將帥先強橫後又畏懼部下,是將領最不精明的表現;派來使者委婉地謝罪的,是敵軍想休兵的表現。敵軍盛怒而來,但總是不與我軍交戰,又不肯撤兵,遇到這種情況,更要謹慎地觀察敵軍的意圖。所以,通過觀察敵軍軍容軍貌,可以大致推斷出對手所處的具體情況,這是一手情報。

六要判斷敵我的勞逸情況,看誰疲敝不堪,誰以逸待勞。兵法講究“避實擊虛”,疲敝不堪的軍隊就是“虛”,以逸待勞的軍隊就是“實”。為將者要善於觀察敵我勞逸狀況,若己方處於疲敝的“虛”勢,而敵軍處於“實”勢,那麼,就要避免與敵軍正麵接觸,保存好自己的有生力量;若己方處“實”勢,而敵軍處“虛”勢,那麼,就應該抓住戰機,以己之實擊敵之虛。

七要明白“形勢孰險”,哪一方能夠占據有利態勢。這種“態勢”可以指國際國內環境,也可以指具體的駐軍作戰環境。就地形而言,要求指揮官能辨別、且借助地形,實現更有利的作戰態勢。《孫子兵法》把地形分為死地、衢地、生地、高地、澤地、平陸等眾多類型,並根據不同地形製定了不同的駐軍、作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