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4)(3 / 3)

體察並利用地形,被曆代兵家重視,並靈活多變地運用到實際戰爭當中。比如馬陵之戰,孫臏之所以用退避三舍的計策將龐涓引進馬陵,就是因為馬陵地形利於伏擊。諸葛亮之所以派劉備、趙雲做佯兵吸引敵人,命令關羽在博望坡設下埋伏,就是因為博望坡地形像口袋一樣,易進難出又處於低位,適合進行伏擊和火攻。

當然,地形不僅指較小環境中的具體地理形態,也指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要爭奪與把握那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地點。比如關羽鎮守的荊州,是魏蜀吳三國紛爭之地,荊州一失,蜀國失去的不僅僅是荊州幾個郡的土地百姓,更為嚴重的是失去了與曹魏、東吳爭奪天下的橋頭堡。此外,國內國際環境也是“形勢孰險”的一個重要方麵,軍隊應該在充分了解敵國內政外交不利態勢的基礎上,趁機發動進攻,這樣必將使得整個戰爭事半功倍。

八要分析“賓客孰智”。“賓客”大致包含兩類人:一類是往來各國的“行人”,也就是外交官和縱橫家,這些人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往來各國,為國家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比如秦國的張儀數次出使楚國,先是假以城池來誘使楚國背棄盟友齊國,從而成功地破壞了齊楚聯盟,繼而使楚國在盛怒之下發兵伐秦,並將其打敗。蘇秦更是身佩六國相印,合縱六國來進攻秦國。

另一類則是替國君和前線指揮官出謀劃策的智謀之人,他們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滿腔韜略,為國家和軍隊製定戰略戰術。這些人往往要比衝鋒陷陣攻城拔寨的前方將領更重要。比如伊尹之於商湯、呂望之於文王、張良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等等。孫子深刻認識到這些“賓客”之士的重要性,認為要不惜錢財拉攏這些人才。

九是思謀“糧餉孰豐”、“財貨孰多”。表麵上看,一場戰爭拚殺的是敵我雙方的武裝力量,較量的是智慧謀略,可究其根本,這一切得以進行的基礎是“財貨”和“糧餉”,歸根結底是兩國綜合國力的較量,這種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是經濟實力。

法家主張“耕戰”,積蓄國力以備攻伐。孫子也認為,行軍作戰必然是“內外之費,賓客之用日費千金”,所以“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隋煬帝好大喜功,數次發動征討高麗的戰爭,使得國庫空虛、百姓疲敝,最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爆發。二戰時期,日本之所以發動太平洋戰爭,是因為美國斷然決定對日本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實行禁運,切斷了日軍在東南亞戰場的補給線。

十要看“百姓孰安”。這裏的“安”字,一方麵講國內百姓對戰爭的支持與否,另一方麵講國內局勢是否穩定。前者即孫子所言“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生,可與之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在某種意義上,是軍隊和國家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以上是從整個戰局出發而作的宏觀把握。那麼,具體到應對不同類型的敵軍將領時,又該如何操作呢?《將苑·情勢》中談道: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這可是對症下藥,看將領下菜。當麵對勇敢無畏、置生死於度外的將領時,可以引誘他們與我軍交戰,並提前做好埋伏,使得敵軍將領冒死一戰,這樣就可以將之打敗;對於那些心焦氣躁、急功冒進的人,可以故意拖延時間,以“持久戰”應對敵人的“閃電戰”,充分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使得他們焦躁不安,逐漸喪失理智和耐心,己方趁機打擊;對於那些貪財愛利的將領,可以以錢財去收買或引誘他們;對於那些仁厚猶豫的敵軍將領,可以假以仁義之事來困頓他們;對於那些智謀有餘而勇氣不足的敵軍將領,就可以以威猛詭異之事來驚嚇他;對於那些善於謀劃但行動遲緩的敵軍將領,就可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予以襲擊。

責己:曾國藩可以說是“責己”的楷模。《曾國藩日記》中有很多諸如“語不誠”、“心有驕氣”、“有狂妄語”、“背議人短”之類自省責己的話。他曾在日記中記載:“今日,說了很多的話,其中有一句戲謔的話,雖不是大的過錯,卻是不對的。”

所謂“責己”,意思是說人要不斷地思考自己的錯誤不足,並不斷地自省與改變,自我完善。一個人能否有較好的修為,能否成就事業,堅持自省並勇敢地改正缺點是關鍵。

曾國藩可以說是“責己”的楷模。《曾國藩日記》中有很多諸如“語不誠”、“心有驕氣”、“有狂妄語”、“背議人短”之類自省責己的話。比如,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十三日的日記中記載:“今日,說了很多的話,其中有一句戲謔的話,雖不是大的過錯,卻是不對的。”廿一日日記中記載:“今日說話太多,心神疲憊,心中有些許的驕傲,這樣小的度量是可恥的。”由此可見他能夠毫不留情地自我反思。

十月初九日記最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