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5)(2 / 3)

所謂“審時度勢,高瞻遠矚”,是要在充分了解、把握現在的處境和問題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預測出事情發展的趨勢和動態,即為“遠”。《曾胡治兵語錄·將材》認為:

揀選將材,必求智略深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者兼全,乃為上選。

為將要智略深遠,胸襟開闊。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當年劉邦攻下鹹陽,各位將領紛紛爭奪王府中的金銀財寶,將其瓜分帶走,隻有蕭何,最先進入秦國丞相禦史令等法令書籍所藏之處,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細致地了解天下各處要塞,戶口的多少,各地的強弱,民眾所苦惱嫉恨的事物。這就是目光遠大,思路縝密。

《將苑·將器》中說: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在選拔將領的時候,要根據人不同的格局來任命給他們不同的職權。格局不同,人的層次也不同:

善於監督別人、挑毛病的人,雖可以讓大家服從,但這種人隻能做最低級的管理者,他的管理方式限製了管理的規模;

工作起來廢寢忘食,謹慎入微的人,可以管理一百人的隊伍,這種人往往愛崗敬業並且善於溝通和交流;

坦率而有思慮,勇敢而善於作戰的人,可以統領一千人的隊伍,這種人具有很強的工作能力,同時又坦率果敢,能夠以身作則;

相貌堂堂,知人善任,體察冷暖,這樣的人可以做萬夫之將;選賢任能,謹言慎行,心胸寬廣,善於理事的人可以為十萬人之將。“閑於理亂”,有很好的組織協調能力,這一點區別於“十夫之將”。

當管理規模較大的隊伍時,那種事無巨細、無不親力親為的工作方式是不現實的,隻有善於選賢任能,善於協調運作,才能夠提綱挈領地把工作做好。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說的就是他能夠運籌帷幄,安排手下的人各司其職,很好地調動軍隊,取得戰爭的勝利。

天下之將是對軍隊高級將領格局的描述:對待部下、百姓的時候要秉持仁愛之心,這樣就能夠內得民心,外交諸侯,能夠堅持誠信、秉持道義,在各國間樹立威信,贏得他國的讚許與支持。

在這其中,最難的是“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即要求為將者博學多才,具備全麵的業務素養。行軍打仗,對天氣變化、地理形態、人員管理等都有全麵的要求。在古代,人們僅能夠用肉眼觀測到天氣變化,若能夠預測出未來幾天的天氣,就可以據此來安排軍事計劃。如諸葛亮借東風,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似乎是小說作者“欲顯孔明之智而近乎妖”,實際上根據星象、曆法以及動植物的微妙變化,都可以對氣象進行預測。“下識地理”就更容易理解了,《孫子兵法》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講在行軍、作戰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地理環境,應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對哪些地形有利,哪些地形有害,都進行了細致的論述。

格局寬闊,胸襟博大,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方可為天下折服。在古代,地區文化差異較大,能夠做到這點其實是很困難的,也正因如此,那些能夠摒棄地區和族群之別,擁有博大胸懷的人,才能最終成就大業。

趙武靈王摒除“華夷之辨”的局限,果斷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在戰國中後期迅速成為七雄之中的強國。秦皇漢武對於開發西南、東南都很積極,促進了這些地區與中原的聯係。北魏武帝大力推行漢化政策,率先著漢服、改漢姓,吸收漢族的先進製度和生產方式,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的發展壯大和南北民族的融合。唐太宗李世民具有鮮卑血統,這使得他摒棄了南北朝以來的民族偏見,在朝廷上唯才是舉,使少數民族將領得到重用,在民間更是鼓勵民族交往和通婚,一係列舉措不僅為自己獲得了“天可汗”的稱號,更是成就了大唐王朝的盛世。

能成大事者,不是因為其家業大,資金足,而在於其胸懷博大,眼界開闊,既能目光長遠,又能思路縝密;既能擔當大事,又能注重細節;既能進行戰略規劃,又能遂行戰鬥任務,這才是開合有致、進退有據、寵辱不驚的將帥素養。

四、將材:明得失、用剛柔、曉順逆、通性情

所謂“將材”,指的是作為一名將領所應具備的能力。《將苑·將材》中把將領分為六種:

一是仁將,這類將領善於用道德去引導屬下,以禮製約束屬下,能體察屬下的饑寒勞苦,以仁愛之心去關愛屬下。

二是義將,這類將領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秉持天道大義,不為名利所動,甚至置生死於度外。

三是禮將,這類將領身份高貴卻不驕傲,打勝仗而不恃功自大,賢能有為而能屈居下位,剛毅果敢而能忍辱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