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5)(3 / 3)

四是智將,這類將領能出奇製勝、轉危為安,一切皆能運籌帷幄。五是信將,這類將領賞不避微,罰必就大,軍紀嚴明絕無私心,能在軍隊中樹立起很高的威望。六是大將,這類將領見賢思齊又虛懷若穀,寬宏大量又剛毅果敢,勇冠三軍又滿腹韜略。這六種將領,各有不同的特征,不可能一人全部具備,而應作為一種德行方向,成為衡量一個將領才能的參照。這個定性式的參照顯得過於籠統,我們可以結合更多兵書,來看一個好的將領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才能。

明得失:一個將領,最忌諱不知得失進退,如果說進退是戰術問題,得失則是戰略問題,這其中不僅是個人得失,更是國家、組織的得失。對個人而言,有時候進不一定是好,所以曹操對勸自己稱帝的人說,這是將他架在爐子上烤。

作為一名管理者,要清楚每一次舉動的得與失,力求全麵地考慮問題,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決定是否行動。如果利大於弊,就選擇行動,並要防止不利局麵的出現,或者將不利的結果最小化,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在行動之前考慮清楚的。對於這點,《將苑·將善》有如下表述: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領首先應該具備的五善,實際是四種指揮能力:一是善於了解和把握敵情,並做出合理的分析,根據敵我形勢的對比和變化,製定相應的作戰計劃。這就要求將領抓住機會,避實擊虛,實現己方利益的最大化。“不謀全局者,不能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能謀一時”,說的就是要有全局觀,要深謀遠慮。

二是善於把握進退之道。要懂得何時進、何時退,如何進、如何退的道理。所謂“退”,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自足”,即功成身退,明哲保身;第二層是“以退為進”。“退”的目的在於“進”,一時的退避,實際在為前進一步蓄積力量。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做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做官的目的。這是以退為進、沽名釣譽的“終南捷徑”。古語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下更要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史記》中記載了一個高人蔡澤所論述的“進退盈縮,與時變化”的道理,以告誡功臣要學會退卻。他說,商鞅為秦孝公實行變法,統一度量衡,調整賦稅,開墾土地,教授民眾耕種的方法,操練士兵,使秦國家富足,天下無敵。商鞅功業初步建成,卻被處以車裂。

楚國擁有百萬的士兵,秦將白起率軍作戰,一次戰爭奪去了楚國的鄢地和郢地,再戰銷毀夷陵,南攻吞並蜀、漢,北攻趙國,坑殺四十萬趙軍。趙、楚兩國懾服於秦,畏懼白起的威猛。可當白起奪下七十多城時,卻被賜死在杜郵。吳起輔助楚悼王變法,罷免無能之輩,廢除無用之官,使得楚國政風整齊;楚軍南攻下楊越,北吞並陳、蔡,破除諸侯對楚的圍攻,在此時,吳起卻被肢解了。越大夫文種為勾踐開辟荒野,建立城邑,栽種穀物,集中國力,滅掉強吳,卻被勾踐殺害。這四個人,都是在成就功業之後,沒有及時離開,招致了殺身的禍端。因而,高明的將領能夠不戀戰,不貪權,不慕榮華富貴。範蠡懂得這個道理,超然遠避,成為了富有的陶朱公;韓信不懂此理,直至臨死才發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感歎,而同朝為官的張良就深識此理,懂得功成身退,得以保全其身。

三是要掌握國家的虛實情況。指揮員不僅要掌握戰場上的情況變化,更要關注雙方國內情況,因時因地調整作戰計劃,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兵法百言》指出:“善用兵者,審國勢己力,師武財賦,較於敵以立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國向吳國借貸粟糧,第二年的時候,越國的莊稼成熟了,挑選了精良的粟種,用鍋蒸熟,還給吳國。吳王得到越國還回的糧食,對太宰嚭說:“越國土地肥沃,粟種很好,可以留著讓我國的百姓耕種。”結果粟種不能發芽,吳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越國趁此機會討伐吳國。

四是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中曉人事。這樣才會綜合各方麵因素,製定作戰策略以取得勝利。《明史·朱升傳》記載朱升在石門歸隱,多次躲避官兵、盜賊的追捕,朱元璋來到徽州,因鄧愈推薦,召朱升來詢問天下事務。朱升回答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正是聽從了朱升的建議,低調擴軍,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實力,最終建立起朱明王朝。

《將苑》在此基礎上,還對將領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戰欲奇”。行軍打仗要出奇製勝,即《孫子兵法》所講的“以正合,以奇勝”。《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大將軍衛青姐姐的兒子霍去病,因擅長騎馬射箭,兩次隨從大將軍出征,奉皇帝的詔命,分撥壯士給他,並任命他為驃騎校尉。由於衛青為主攻,霍去病率領輕騎八百,直驅敵軍指揮部,以奇兵取勝,一戰成名,被封為冠軍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