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6)(1 / 2)

二是“謀欲密”,指謀劃計策要絕對保密。不僅僅要對敵人保密,甚至對己方士兵,也不要輕易讓他們知道戰略意圖,此即《孫子兵法·九地》所言:“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這裏細致入微地闡述了保守秘密的諸多方麵,由此可見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孔子也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處姑且不談他們愚兵思想的對錯,就行軍作戰而言,這一主張是有其合理性的。三是“眾欲靜”。要保證軍隊內部的穩定團結,肅穆安靜,這就要求為將者要善於發現軍隊中的問題,防患於未然,將可能擾亂軍心、分離士卒的因素盡早鏟除。《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作營壘於垓下,士兵少,並且糧食又將要吃完。漢軍和諸侯之兵把楚軍層層包圍。項王無法突圍,夜間居然從四麵的漢營中傳來了楚國的歌聲,項王大驚,說道:“難道漢兵已經取得楚地了嗎?為什麼漢營中有這麼多的楚人呢?”項王甚是憂慮,夜間起來,在帳中飲酒。項王有一美人,名叫虞,常常跟從項王。項王有一匹駿馬,名叫騅,項王經常乘騎。項王在四麵楚歌的情況下百感交集,悲歌慷慨,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自己唱了好幾遍,美人作了一首和詩:“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王感傷,流下數行熱淚,項王左右的將領也都感動得流涕,沒有誰能夠抬頭。麵對漢軍擾亂軍心的“四麵楚歌”,項羽非但沒能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反而自己先被其動搖。主帥尚且如此,更不用說那些楚軍士卒了。

四是“心欲一”。統一思想、團結一致。《孫子兵法》言“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上下同欲者勝”。隻有這樣,全軍才能“當其同舟共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軍隊隻有上下團結一心,才能同心協力,進退如一。

一個將領,最忌諱不知得失進退,如果說進退是戰術問題,得失則是戰略問題。這其中不光是個人得失,更是國家、組織的得失。對個人而言,有時候進不一定是好,所以曹操對勸自己稱帝的人說,這是將他架在爐子上烤。有時退不一定壞,比如範蠡能夠功成身退。對國家而言,有時候勝仗不一定有得,因而有勝之不武的說法;敗仗不一定有失,因而有以退為進的說法。因而,戰略決策也好,戰術指揮也好,需要將軍事賬、經濟賬、政治賬一並考量,以文韜養武略,以武略輔文韜。

用剛柔:善於作戰的人,即使剛強也不會被敵人折斷,縱然柔弱也不至於被敵人牽製,看似柔弱的力量也可以牽製甚至戰勝看似剛強的力量。如果純柔純弱,處處皆守弱不前,則勢必被敵人侵淩蠶食;如果純剛純強,處處皆輕戰冒死,則勢必中計傷亡。

《吳子》認為好的將領,要能夠“總文武”、“兼剛柔”。《淮南子·兵略訓》中講了個“五行”的概念,說的是將領行事,做到剛柔並濟的方法:

柔變卻不失剛毅,不至於被敵人牽製擺布;剛強而不失柔和,不至於輕易犯死,為人所害;仁愛卻不至於婦人之仁,而被人利用;誠信卻不迂腐,不至於被敵人蒙蔽欺騙;勇猛卻不魯莽,不至於被人所誘騙淩辱。

《三略》也說:“動為事機,舒之彌四海,卷之不盈懷。柔而能剛,則其國彌光;弱而能強,則其國彌章。”強調的都是戰略決策和作戰指揮能夠剛柔並濟、強弱轉化。

“並濟”的“濟”,說的是剛、柔能夠相互支撐,彼此呼應,既不可過於剛強,也不能過於柔弱。作戰的時候,若過於剛強則容易輕戰冒死,造成不必要的傷亡;為人處世若過於剛直,則容易四處碰壁,以至難容於世。《將苑·將剛》說: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製強,以柔製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善於作戰的人,即使剛強也不會被敵人折斷,縱然柔弱也不至於被敵人牽製,用看似柔弱的力量來牽製,甚至可戰勝看似剛強的力量。如果純柔純弱,處處皆守弱不前,則勢必被敵人侵淩蠶食;如果純剛純強,處處皆輕戰冒死,則勢必中計傷亡。既不至柔亦不全剛,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視敵情而剛柔變化,這樣才符合行軍作戰的規律。《周易·損卦》說:“損剛益柔有時。”要能夠待敵我雙方剛柔態勢發生決定性的轉化後,尋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