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戰中,剛與柔的考量,很多時候是出於一種謀略的實施,即“實而虛之,虛而實之”,虛虛實實讓敵人難以辨別,呈現給敵人假的形勢,讓敵人得出錯誤的結論,製定錯誤的作戰計劃,發動錯誤的進攻,而己方則以實待虛,避實擊虛,必將取得勝利。這也就是《準南子·兵略訓》所說:“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為之欲歙而應之以張,將欲西如示之以東。”綿裏藏針,看似柔弱,實則剛強。
剛柔並濟,不是說沒有規矩,管理的彈性很大,尺度很寬,而是說在一定的原則之上,靈活處置。《曾胡治兵語錄》說:
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騷擾;二曰稟報不可諱飾;三曰調度不可散亂。
在曾國藩看來,這三條是不能輕易動搖的基本原則,也是剛柔並濟的前提條件。
“待民不可騷擾”,在戰爭時期不可擾民傷民,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擁護,這也是戰爭得以進行的基本前提。《宋史·嶽飛傳》記載嶽家軍在鍾村駐軍,軍中沒有糧食,將士忍受饑寒,不敢打擾百姓。有一個士卒從百姓那裏拿來一縷束芻,被下令處斬,以儆效尤。正是嶽飛能仁能勇,才迅速在多支抗金軍隊中脫穎而出。“西漢而下,……求其文武全器、仁智並施如宋嶽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同時他也贏得了史官的高度評價。
“稟報不可諱飾”,在敵情彙報和信息傳遞中,不能有絲毫增益或者削減,以免引起誤判。上下級之間的信息傳遞,更要保證信息的準確與及時。這是上級部門把握情況、謀劃戰略戰術的前提與基礎,要求下屬彙報情況時,既不能隱諱過錯,也不能誇飾戰功。
“調度不可散亂”,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為將者管理軍隊,調度力量不可以散亂無序,要做到“形亂而心不亂,敵亂而我不亂”,時刻要保持清醒和有序。
曉順逆:用愚鈍來應對智慧,這顯然是悖逆的;用智慧來應對愚鈍,是取勝的最高境界;用智慧來應對智慧,即“棋逢對手”、“高手過招”,敵我雙方都是使詐用謀之人;用愚蠢來應對愚蠢,街頭打架、鬥毆者比比皆是,恐怕就不必細講吧。
所謂“曉順逆”,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判斷,是順從還是悖逆天道、地道與人道,從而製定計劃和政策,以上應天道,中合地時,下順民心。
天道即道義和規律,這就要審查所采取的政策、所製定的計劃是否符合道義,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趨勢。辛亥革命早期,革命黨的實力根本無法與清政府及其扶植勢力抗衡,卻最終取得勝利,原因就在於晚清政局已走向窮途末路,共和乃是中國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武昌起義一爆發,革命黨便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同樣,當袁世凱倒行逆施複辟稱帝時,自然遭到所有心向共和民主者的反抗。天道,就是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地道,主要是合適的機會,即所采取的計劃和政策要在合適、恰當的時機提出並實施,同樣也決定著政策能否落實。無論是國家戰略還是作戰計劃,理論的完美和現實的無奈之間,都會存在巨大的差異,如何因地製宜,將理想的決策合理落實在實際工作中,決定了決策的成敗,同樣也決定著工作的效率。
人道,主要指人心向背。這其中包括兩類人:一類是團隊內部的人,即軍隊中的將士們是否擁護將領提出來的策略,為將者要充分了解廣大將士的所思所想,並據此謀劃和實踐具體舉措。另一類是團隊外部的民眾百姓,他們的擁護和支持,直接關係著國家的穩定性與戰爭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