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將帥的成功之道(7)(2 / 2)

七是通過與他約定事情或委以任務,來觀察他是否守信踐諾。有人答應得痛快,但執行起來推三阻四,或者不了了之,輕信不可小用,寡信不可大用。

“七觀”所列出的七個方法,可以大致判斷一個將領的優劣。由於知敗方可求勝,知道將領的缺點,要比知道他的優點更利於預測戰果。《將苑·將弊》還列出了為將之道的八弊,告誡任將選士者要謹防:

一是貪得無厭。“貪”無外乎名利美色,對於這樣的將領,孫子提出“以利誘之”的策略,將領尤其要警惕這種“糖衣炮彈”的襲擊,更要提高自己“拒腐防變”的能力。二是妒賢嫉能。對於整個團隊而言,將那些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吸納進來,一方麵能促進團隊人員的不斷優化;另一方麵能始終保持團隊的積極向上,團結一致的風氣。反之,必將導致隊伍分崩離析,人心各異,使部屬一盤散沙,最終喪失戰鬥力。曆代王朝雖然都嚴防黨爭,但不絕如縷,唐代的牛李黨爭、北宋新黨和舊黨之爭、明代廠衛鬥爭、清初明珠與索額圖兩派的鬥爭,雖然起因、性質、影響都各不相同,但大都出於私利而忘公義,假公濟私,攻擊對手,讓朝廷烏煙瘴氣。對個人而言,妒賢嫉能隻會使心胸變得越來越狹隘,人也很容易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甚至淪為害群之馬般的小人,如唐代李林甫、楊國忠等。

三是信讒好佞。聽信讒言,就會聽風便是雨,毫無主見。宋高宗趙構聽信讒言,連發數道聖旨,急召嶽飛歸京,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處死,不僅使忠臣冤死,更使得抗金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親近小人,就會顛倒是非,不分善惡。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寵臣嚴嵩,專擅媚上,招權納賄,吞沒軍餉,廢弛邊防,使得明政權迅速由盛轉衰。奸邪偽詐之徒,常以排除異己、唯利是圖為特征,若重用這類人,隻能是禍國殃民。

四是料彼不自料。臨戰應敵、謀劃策略時,僅僅了解對方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清楚己方所長所短,這樣才能把短處隱藏起來,做好防範措施,並以長處去進攻敵人的短處,即孫子所說的“避實就虛”。同樣,為人處世也是一樣,俗話說“人貴自知”,審時度勢的人並不少見,但是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人就不多了。

五是猶豫不自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機會更是稍縱即逝,為將者要果決地確定作戰策略和應對方針,這樣才不會貽誤戰機,為人所害。宋襄公沒有聽公孫固的建議在楚國半渡時果斷發動進攻,這就是貽誤戰機。在喪失機會處於不利態勢的時候,卻又不撤軍而要與敵交戰,這就是魯莽輕戰。

六是荒淫於酒色。為將者不可貪於酒色,這會使人麻痹而喪失理智,因此耽誤戰機,遭人設計。呂布正因為好色,才被王允以美人計利用;張飛正因嗜酒喪失理智,才失掉徐州。

七是奸詐而自怯。為將者若奸邪偽詐,便難以在軍中立信樹威,如若再是一個膽小怯懦之人,就更難以擔當大任。

八是狡言而不以禮。為將者應該光明磊落地管理軍營。對待下屬應該秉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準則,不可自毀軍法,狡言惑眾。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把軍國大事視為兒戲,其結果必然是威信掃地,引患亂國。

那麼,哪些人可以重用呢?《將苑·三賓》將人才分為三等:上等能言善辯、博學多才、滿腹韜略,如張儀、孔明。中等勇猛剛毅、善於衝鋒陷陣,如關羽、張飛。下等則言多而不實用,隻會些小技藝,其能力並不優於常人。

我們當然不能希望所有的人都是上等人才,那樣的話誰來牽馬墜鐙?我們更不能接受多數人都是下等人,那麼誰來號令天下?從組織管理學來說,這三等人各有各的用途,是構成人才結構的先天條件。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下等人無論如何培養,還是下等的心性,與其不切實際地改變他們,不如順其本性,善加利用,把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從個人發展來說,要盡量改變自己,向優秀者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格局,格局決定成就,境界決定高度,超越自我,才能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