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大格局中的團隊競爭(2)(3 / 3)

俗話說:招兵買馬。買馬當然要用錢,招兵,恐怕至少要提供吃住。平時,軍中沒有糧草保證,士卒就會流散;軍隊沒有資金支持,就不能吸引人才,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戰時,沒有賞賜嘉獎,就不能激勵士卒殺敵,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自古都是如此,禮遇能讓人才歸順,賞賜能讓士卒赴死。如果將領能夠始終堅持以禮讓、厚賞對待部下,就會人才濟濟,用之不竭,使之效命疆場,出生入死。

秦國原是邊鄙小國,國力原本較弱,但經商鞅變法之後,兵農合一,迅速強大,關鍵在於其推行軍功爵製。

軍功爵製的核心,就是不論出身門第,凡立軍功,皆可以享受爵祿。而軍功是累積的,按照時人的說法,秦製爵二十等,是根據作戰獲取的首級數量計爵,這就導致秦人作戰,以殺伐為主,有些士卒一仗下來,計功賞至萬數。秦人平時種地,辛苦做一輩子,頂不上打一場仗獲得的賞賜多,因而逐漸養成了好戰、能戰的傳統。

這種高官厚祿封賞,後來被東方六國學習。比如燕昭王被齊國打得一敗塗地,想要複國報仇,苦於國內沒有人才,便向賢士郭隗請教如何招賢納士。郭隗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國君想用千金的高價求購千裏馬,三年也未能求到。他的一個侍從說:“這事交給我去辦吧!”國君打發他去了。過了三個月,他回來了,隻帶回一具馬骨,對國君說:“我見到千裏馬時,它已經死了,我花了五百金,將馬骨買了回來。”國君大怒,說:“我所尋求的是活的千裏馬,要這匹死馬有什麼用?而且還花費五百金!”侍從說:“死馬還肯花五百金的高價買下,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定以為大王是真心要買好馬的人,千裏馬很快就會來到的!”果然,不到一年,先後有人將三匹千裏馬獻給了國君。

講完這個故事後,郭隗說:“大王若想招納賢士,請先從我開始。我這樣的人都被重用了,更何況那些賢於我的人呢?他們肯定會不遠千裏而來的!”於是燕昭王便給郭隗建造了一所宏偉華麗的住宅,給予足夠的尊敬,並在都城外築高台,上麵放了千兩黃金,以招攬天下有才之人。

樂毅就是看到燕昭王有誠意,來到了燕國。最終助燕破齊,被封為昌國君。各國為了爭強,主動或被動推行有功者賞、無功者黜的原則,起用了一大批出身卑微的人,如刑徒孫臏,平民白起、王翦,小吏趙奢、藺相如、李斯等,以及遊士吳起、蘇秦、張儀、陳軫、範雎、蔡澤等,內輔國政,外禦強敵,各逞其才。

劉邦能夠立漢,正在於敢破格提拔人才,而且給予厚賞。當年,韓信打算攻打齊國,就派屬下對劉邦說:“齊國狡詐多變,反複無常,南鄰楚國,不設立君王來鎮撫,局勢就不能穩定。現在我權不重,不能撫齊,請求允許自立為代理齊王。”此時,楚軍正在滎陽圍困劉邦,劉邦一看書信,勃然大怒:“我們被困在這裏,日夜等待救援,韓信卻想自立為王!”張良暗暗踩了劉邦一腳,附耳說:“我們正處在困境,怎麼能禁止韓信自稱為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好好地待他,讓他為我們鎮守齊國。否則可能發生變亂。”劉邦頓時醒悟,就勢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於是遣派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麵對韓信提出的過分要求,劉邦盡管不滿而怒罵,但轉而聽從張良、陳平的勸說,應允了韓信,關鍵是以此獲得了韓信的援兵,解了滎陽之圍。

中國曆史上能夠成就大業者,皆能通過封賞激勵部下。建安二十年(215年)後,曹操獲得了“承製封拜諸侯守相”之權,立刻直接給部下封侯,任命郡守國相。他設置了六等七十二級爵位,名號侯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皆金印紫綬;關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侯十五級,銅印環紐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雖然“虛封”自此開始,但得到了上下官員的熱烈擁戴,為曹丕代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將領樹立威嚴的關鍵法則:賞小罰大,提倡“以誅大為威”,要敢於懲罰那些權貴;女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讓部屬隨時隨地看到功罪的利害。

論功即論功行賞,如果說厚祿是優待的話,論功則是考核。《將苑·厲士》中說: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尊之以爵”,就是通過提升官職、授予爵位來嘉獎士兵。秦國在走向強盛的過程中,堅持以軍功爵製激勵將士,使百姓意識到國強與家富休戚與共。

“贍之以財”,就是用財貨金錢來激勵士卒。戰爭到了攻堅階段,常常要組建敢死隊之類的精銳部隊執行關鍵任務,厚賞往往成為最為直接的激勵方式,盡管士卒可能在任務中犧牲,但這筆錢財足以贍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