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大格局中的團隊競爭(3)(2 / 2)

如果沒有勤勞訓練,再精銳的部隊也會走向沒落。曾以十萬鐵騎橫掃天下的八旗兵,入關之後逐漸養尊處優,其子弟多是提籠架鳥、遊手好閑之徒,營務廢弛,操練荒廢,早年的春操、秋狩、冬圍等演習,也流於形式,以致作戰能力江河日下,在內外交困的政局中不堪重用。曾國藩之所以強調“勤”,在於他認為:

治軍以勤字為先,由閱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

(《曾胡治兵語錄·勤勞》)

興兵打仗的勝負,取決於平時訓練的嚴格與否。隻有平時嚴格訓練士卒,使將士掌握戰術戰法,熟悉作戰號令,才能做到進退有據。這是曾國藩的經驗之談,早在湘軍初建時,他曾抽調未經嚴格訓練的湘勇1000人,倉促趕赴江西參戰,結果一戰而潰,損兵折將。他從中總結教訓,意識到軍事須從教訓將領、屢問操練下手,士卒必須經過勤訓精練方能參戰。

中國曆史上的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之所以能夠與中原王朝爭奪天下,甚至入主中原,一方麵由於士卒自幼練習騎射,本身具備較高的個人作戰素養;另一方麵在於他們寓兵於獵、兵獵合一的組織模式和行動習慣,也為團隊作戰提供了良好基礎。《漢書·匈奴傳》就描述說:匈奴逐水草而徙,年幼的兒童能騎羊,拉弓射鳥和鼠;少年能射狐狸和兔子,用來食用。健壯的大力士,便都為戰士。長期獵殺禽獸,使得匈奴人性格暴躁,英勇好戰。遠距離作戰用弓矢,近距離作戰用刀劍,見利而進,無利而退,重利輕義。他們習俗以健壯為尊貴,以老弱為卑小。這種生活方式,養成了他們鍛煉體魄、強化作戰技能的習慣,因而對漢朝形成了長時間的威脅。

中原地區很早就進入到農業社會,雖然軍事訓練往往隻能在農閑時進行,但也有按時訓練的傳統,稱之為春、夏苗、秋獮、冬狩,實際即是借助打獵來訓練士卒。《周禮·大司馬》中記載:

中春,教陣旅,司馬以旗至民,平列陳,如戰之陣。……中夏,教茇舍,如陣旅之陳。……中秋,教治兵,如陣旅之陳。……

中冬,教大閱。……

一年四季,要對軍隊開展不同科目的訓練,以檢閱其作戰能力。名將率軍,都是從勤於操練開始的。戚繼光組建的戚家軍,正是通過勤於訓練而鍛造。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任浙江,鎮守寧波、紹興、台州等地,在同倭寇作戰中,他發現明軍將驕兵惰、紀律鬆弛,作戰不力,原因在於疏於訓練,便提出練兵建議,但上司一樣懶得理會。四年後,戚繼光無意目睹義烏、永康兩地數萬礦工打群架的陣勢,頓時驚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軍。”他先後親自招募礦工和農民一萬多人,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進行編組。他的招募原則居然是:

一不要城裏人,因為城裏人生活舒適,不能吃苦。二不要在官府裏任過職的,因為他們要麼官氣太足,要麼熟悉官僚體製,極會溜須拍馬,善於鑽營。三不要四十歲以上的和長得白淨的。四十歲以上有家有業,作戰就不能全力以赴,更何況體力也開始走下坡路。長得白淨,一般為不從事體力勞動者,更不堪戰陣之用。

四不要膽子特別小和膽子特別大的。膽小怕死,臨陣畏縮;膽大不怕死,臨陣輕躁,難以駕馭。

選士之後要嚴格訓練,通過嚴節製、明恩威、正名分,明確軍事紀律,在士卒中開展練伍法、練膽氣、練耳目、練手足、練營陣等項目,明確行軍隊形、行軍規則、野營布置、宿營規則、作戰紀律。並要設立固定的考選日期,武藝精通者予以獎賞,武藝生疏者予以處分。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訓練成了陣容整肅、軍紀嚴明、作戰精悍的戚家軍。

勤勉,一是勤,勤於訓練、勤於演習;二是勉,勉力向上,勉力協同。勤,需要以身作則;勉,需要嚴加督促。這就要求將帥能夠做到令行禁止、身體力行,日常督促,隨時檢查,從嚴治軍,從實戰練兵。

最初子路性格粗野,喜歡逞強鬥力,性格剛猛爽直,頭上插著公雞的羽毛,身上佩掛著野豬的牙齒。孔子告誡他說,君子好勇而沒有義,那麼就會一起動亂,小人喜好勇而不好義,則會成為強盜。經過孔子的教誨,子路由一介武夫變成了做事果斷、信守諾言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