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1 / 3)

新“腦體倒掛”時代

“腦體倒掛”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特有的一個名詞,是指受過多年訓練的腦力勞動者的平均收入,低於缺乏文化知識的體力勞動者(包括文盲)在相同條件下取得的報酬數量。相同條件一般是指相同的工作時間,也就是說,腦體倒掛是指相同工作時間內,腦力勞動的價格低於或等於體力勞動的價格的現象。

進入80年代以後,我國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由於改革開放的步伐有快有慢,首先搞活的是農村,其次是城市企業。體力勞動者先於腦力勞動者進入市場經濟,最先獲得了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利益。而在那幾年機關和事業單位盡管也增加些工資,但幅度很小,政策又沒有放開,他們仍滯留於計劃經濟體製內。長期工資製度的僵化,導致收入增長相對緩慢。這樣累積下來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腦體倒掛”。最早反映“腦體倒掛”的文章刊登在1989年全國政協《學習參考資料》第4期上,“據北京地區1982年調查,腦力勞動者的平均收入(60元左右),比體力勞動者低8元。現在(1989年)的倒掛幅度更大了!有些一二級的老教授已在申請生活困難補助”。(南開大學陳榮娣教授:《從腦體倒掛看我國四化建設和教育危機》)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狀況還是較普遍存在的。1985年,據北京市社會抽樣調查隊統計,該市中、小學教師的人均年收入排在全市15個主要行業的倒數第2位,大學教師和機關幹部的情況也不妙,都排在第12位以後。當時收入高的多數是私營企業“老板”、個體戶和“三資”企業員工。80年代流行的“書讀得越多錢越少”、“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種種說法,都反映了當時收入分配領域的不合理現象。“腦體倒掛”一直延續到90年代。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們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以此為契機,我國社會開始進入全方位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這樣,腦力勞動者、知識分子參與市場經濟的進程也就明顯加快。近年來的一些調查研究證明,從總體上看,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都是呈正比例關係,腦體倒掛的現象已經得到改變。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投資越大,工作能力、判斷能力、對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強,其勞動貢獻就越大,就業機會就越多,收入也就越高。改革開放初期收入分配中“腦體倒掛”的不合理現象已經基本消失,整個社會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勞動報酬與勞動貢獻相適應的收入分配機製。並且,隨著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增加,其在收益分配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

正常情況下,腦力勞動者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其報酬應該高於體力勞動者。在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腦體倒掛現象,就一定會對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首先是人才流失嚴重。由於“腦體倒掛”,造成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心理不平衡,不僅影響了工作積極性的發揮,而且會不安於工作。不少人在現實的壓力下選擇了下海,也一度興起了出國熱。其次,極易擴散“讀書無用論”。“腦體倒掛”會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落後的農村,許多家庭為了眼前利益讓學齡孩子放棄了讀書。

最新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對月薪的預期連年下降。2007年,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對2007年高校 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調查統計,結果顯示:50%的畢業生月起薪在1000元~2000元之間。另一組調查數據到顯示:目前,我國體力勞動者中木工、瓦工日工資標準已經達到140元~160元,按月工資計算能達到4200元~4800元;普通體力勞動者日工資是80元,餐飲業等服務行業普通員工的月工資基本可以達到1200元。麵對這種情況,有人提出疑問:新一輪“腦體倒掛”是否已經到來?研究人員表示:“與上一輪‘腦體倒掛’不同,新一輪‘腦體倒掛’主要表現在體力勞動者(比如農民工)和普通腦力勞動者(比如就業五年之內的大學生)的平均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擴大。”

出現新一輪“腦體倒掛”的原因何在?新一輪的腦體倒掛的現象是教育的普及造成了“黑領”的短缺,勞動力市場呈現出“兩頭緊缺中間過剩”的現象,高端技術人才、生產一線的簡單勞動力短缺,中間的文員、管理等有一定技術含量、工作較輕鬆舒適的非生產人員嚴重過剩。同時與大學生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之間出現偏差、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和現實社會的要求出現的偏差有關。大學生低工資就業確實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是,大學生與農民工的名義工資並不存在傳統意義的“腦體倒掛”,一些大學生起點工資比較低,這隻是短期現象。用人單位對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大學生開出高工資,存在一定風險,因此用人單位需要一段時間對人才進行了解,然後再確定是否為他加薪。如果考慮到成本因素,大學生在就業初期的實際收益確實存在“腦體倒掛”,但絕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未來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肯定高於學曆較低的農民工。

此次“腦體倒掛”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這樣的問題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解決。重學曆輕能力的現象一定能得到改變。隻有正確對待腦、體勞動的報酬,解決“腦體倒掛”的社會現象,才能鼓勵社會中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風氣,推動我國向知識經濟時代邁進。

小白領收入不如中高端藍領

長期以來,人們都這樣認為,白領的收入比藍領高。不過,現在這一切似乎不那麼肯定了,“白領”這一籠罩著光環的字眼兒變得不那麼奪目了。而人才市場上對於“藍領”的呼聲卻越來越高,高薪藍領的出現更加引人注目。

王建國,男,32歲,中職畢業,現在是某外企高級技工,年薪12萬元人民幣,開一輛捷達車。

林小朋,男,31歲,大學本科畢業,在某國有企業辦公室工作,年薪4萬元人民幣,騎一輛26自行車。

看完這組對比後,再來看看2009年的就業分析。談到就業形勢,北京市東城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烹飪專業的主任張老師就喜不自禁:他們專業今年60名畢業生當中,一半選擇報考旅遊學院,一半正在實習打算就業。實習單位有美大星巴克咖啡食品中心、嘉裏中心、華僑大廈、希爾頓酒店、鬆鶴大酒店、香格裏拉飯店、天安門仿膳……都是京城赫赫有名的雇主。“基本上去實習的都能留下,也都願意留下,工作四五年以後做廚師長、主廚什麼的,工資比我們拿得多。”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日益嚴峻的高校 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僅就業率無法匹敵中職畢業生的96%,月薪跌破1000元也不再是新鮮事,甚至某些大學畢業生無奈地提出試用期“零工資”。某大學部分畢業生還提出建立“薪資聯盟”,號召大學生們月薪2500元以下的就業協議不簽。根據調查,尤其是一些從事知識含量較低的腦力勞動的“小白領”,無論在加薪升職或是發展潛力上,已經遠遠被中高端藍領甩在後麵。

是什麼讓受過高等教、在教育投資上遠高於藍領的“小白領”,收入竟然不及藍領呢?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解釋,是因為小白領成了“萬金油”。而“萬金油”的特性大家都知道,專業技能比較低,可替代性很強。專業技能低就說明裏麵投入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少,可替代性強就說明沒有競爭性,沒有稀缺價值。

“小白領”主要指辦公室行政人員,他們從事的是單純的腦力勞動,不同的是他們的腦力勞動技術、知識含量比較低,可替代性比較大。而按照一份調研報告的解釋,“高級藍領”是藍領人才的較高層次,其最重要的特點在於他不以理論和管理方麵的綜合素質為判定標準,而以實際動手能力為判定標準,一個合格的“高級藍領”應當具備相當豐富的實際動手經驗,應該屬於操作型人才。一個高級藍領對企業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