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毓元,有機化學和藥物化學家。在血吸蟲病藥物,金屬中毒解毒藥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震顫麻痹症藥物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研究並研製成功一些效果優良的新藥。較早地在國內開展了天然產物的合成研究。完成了降壓生物堿蓮心堿等的全合成。開發的解毒藥二巰基丁二酸,被用來搶救砷中毒等病人。挽救了一批無辜受害者的生命。中國科學院院士。
謝毓元,祖籍蘇州,1924年4月19日生於北京市,父親謝容初是前清舉人,供職交通部,家中藏書很多。他從小就讀了不少文學和曆史名著,培養了對文學和曆史的興趣。報考大學,本想讀曆史係,但父親和兄長一致反對,要求他考理工科,學好本領,科技救國。因此他考入東吳大學化工係就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輟學,抗戰勝利後插班考入清華大學化學係二年級。畢業後留校任助教。這段時期,一直得到張青蓮先生的重點培養。
195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得到了時任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藥物研究室主任趙承嘏先生的賞識,調去趙先生實驗室從事中草藥化學成分研究,這樣就從無機化學轉向了有機化學。二年後又因剛回國的嵇汝運先生需要助手,轉去嵇先生實驗室從事血吸蟲病藥物研究。
發揚獨立思考初見成效
當時全國人民正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大規模開展防治血吸蟲病工作。嵇先生接受了研製抗血吸蟲病新藥的任務。已有的治療血吸蟲病藥物“吐酒石”是一種銻劑。在治療過程中,銻會引起中毒。據統計,有萬分之二的人使用“吐酒石”後死亡。經過分析討論,他們采用和銻螯合能力更強的二巰基丁二酸代替酒石酸合成銻劑。藥理實驗證明二巰基丁二酸對銻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對砷、鉛等的解毒試驗,都取得了很好的結果。於是二巰基丁二酸被開發成為廣譜解毒藥,此後經過數十年的考驗,搶救了一批又一批的中毒病人。尤其是1991年河南鄭州的砒霜投毒事件。一次就使近800中毒病人轉危為安。這一成果在1992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56年謝毓元被選派出國去前蘇聯留學,在前蘇聯科學院天然有機化合物化學研究所施米亞金院士實驗室攻讀副博士學位。施米亞金治學嚴謹,要求嚴格,在導師的熏陶下,培養了他善於探索,鍥而不舍,自強不息的學習鑽研精神和毅力,順利完成了《四環素類抗生素的全合成》論文,通過答辯,獲得了副博士學位。在實驗過程中,雖然經常遇到困難,他總能分析問題所在,尋找解決途徑,最終得到了成功。導師經常誇獎他說:“我很高興你有一雙幸福的手”,因此實驗室其他人做不出的東西,導師總是找他去設法完成。
學成回國後,他繼續從事天然產物合成工作。先從本所發現的蓮子芯抗高血壓成分蓮芯堿人手,在確定蓮心堿絕對構型後,完成了這一雙苄基異喹啉生物堿的全合成。接著,以地衣提取物為原料。合成了抗真菌抗生素灰黃黴素。隨後又為新疆幹草查耳酮確定了化學結構的關鍵部位,並完成了它的全合成工作,這些工作使他在1982年和所內同行一起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獻身國防科研不斷開拓進取
20世紀60年代。隨著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和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普及,放射性同位素進入人體引發癌症的危險日益增多。為保障核工業戰線同誌的健康,1966年二機部下達了要求藥物所研製放射性核素促排藥物的任務。所領導考慮他有研製解毒藥二巰基丁二酸的經驗,找他談話,要求他放棄已從事多年,頗有成效的天然產物全合成工作,接受這一國防任務。他毅然放棄了已有一定積累的領域,投身到國家迫切需要的崗位上去。他接受的第一個任務是探索鈈一239、釷一234、鋯一95和鈾一235等放射性核素的促排解毒藥物。對付放射性核素的中毒,唯一的醫療途徑是用螫合劑加速其從體內排出。國際上最常用的醫用螯合劑是EDTA和DTPA,但對這些核素促排效果較差。他設想在螯合劑分子中引入一個或多個酚羥基,利用其酸性比脂肪羥基強而使螫合劑與水的競爭力加強,避免其與放射性核素生成螯合物後的水解,保持螯合物的穩定。根據這個設想,他試驗合成了一係列具有兩個相鄰酚羥基的螯合劑。通過實驗,果然效果優於所有受試樣品,其中“雙酚胺酸”的促排效果更為突出。這些結果在國際螯合劑學術會議上報告後,引起了同行們的興趣。日本國立放射科學研究所的福田博士要求提供樣品進行合作研究,得到了滿意結果,因此合作關係一直保持至今。為使這類螯合劑毒性進一步降低,他又選擇臨床長期應用證明無毒而同樣具有鄰二酚羥基的左旋多巴為原料,合成了一個新的螯合劑,定名為喹胺酸,其半致死量達到每公斤體重8克左右。促排效果也很突出。為此,在1980年獲得了國防科委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