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如此。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46章》)意思是說:最大禍害莫過於不知足,最大罪咎莫過於貪欲掠奪;由此看來,能回歸內心,體會心靈的富足,那才是真正的富足!
的確,內心才是無盡的風景。一個人越是內心富足,越是對外在所得要求甚少。而一個內心匱乏的人,才對外在所求多多,而炫富更是心靈匱乏的表現。
寫到這裏,我想起哲學家蘇格拉底逛集市的故事。
有一次,弟子們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說:“那兒的東西非常多,保證會讓你滿載而歸!”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教室,學生們就圍著要他談談逛集市的收獲。“我有一個很大的收獲,”蘇格拉底停頓了一會兒說道,“就是發現——原來我並不需要這麼多東西。”
的確,如果一朵玫瑰花就能夠讓你幸福,你為什麼還要去追求整座玫瑰花園呢?
記得蘇格拉底還說過一句話:我們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在商品極度豐富的今天,作為消費者,你走入商廈是否有“上帝之感”?流連在琳琅滿目的商品麵前,是氣定神閑、鎮定自若還是捉襟見肘、惶恐不安?恐怕大多數人不那麼氣定神閑、鎮定自若,更遑論“上帝之感”了。
我們大多數人堅信:幸福要靠“荷包”來決定、保障。可是有研究顯示:財富決定30%的幸福。而如何開發那剩餘70%的幸福動力,是現代人最重要的人生課題。
的確,現代人被欲望驅使,而欲望的驅動力就是追求快樂,所以我們常常為了追求快樂,而失去了安寧。
“知足者樂(富)”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很多人說自己“知足”,那隻是口頭上的自我勸說罷了,因為從言談舉止中你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知足”所帶來的優雅、自在。
真正的“知足”,意味著生活給予我們的已經足夠、恰到好處,我們不需要達成什麼目標,隻需要充分活在當下。
所以有人說:致富的最佳途徑是減少欲望;《百家講壇》的姚淦銘教授就坦言:幸福指數就是知足者富。而老子反複告誡我們要“少私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當然,要達成“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還要從質疑那些根深蒂固的念頭開始。比如“荷包”決定“幸福”。
果真如此嗎?
當你確信如此的時候,勢必會拿自己的荷包與他人的荷包相比較,而且大多和找那些比自己殷實的比較,結果是無奈、失落、沮喪……反之,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定論,就可以心平氣和地享受你所擁有的。
說到底,幸福與“荷包”不是正比的關係,倒是與你的“心靈環保”休戚相關。
《當下的幸福》一書中有這樣一斷話語,值得我們參考:
“從生活中得到的快樂,歸根結底直接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和闡釋日常體驗。準許哪些資訊進入人的意識,顯得格外重要。實際上,這就決定了生活的內涵和品質。
“隻有學會掌控心靈的人,才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具備這種能力,也就相當於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歸根結底一句話:所謂的生活品質,不取決於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樣的車,穿什麼吃什麼,而取決於你對意識的掌控能力!
請在“錢”上悟道
以“缺失”的心態麵對金錢,得到的是“不夠”;以“知足”的心態對待金錢,得到的是“豐裕”。
女友J曾對我說:“你天生是作家的料,而我隻是一個寫手。如果不是想到會掙多少稿費、版稅,我不會寫東西。而你卻能充分享受寫作的過程……”
的確,就寫作而言,我基本可以算是“無目的”漫遊,我隻寫我想要寫的,稿費和版稅隻不過是快樂寫作的副產品而已。
所以當出版公司的朋友說“我真想一直把你做成暢銷書作家”的時候,我笑嘻嘻地回應道:其實,我真的一點也不急著成為暢銷書作家。
我很享受自己目前的狀況,可以按自己的節奏走,既沒有人在你背後快馬揚鞭催你快寫快寫,也沒有人告訴你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一切都在自然而然、有條不紊地行進著。有時我也會想:這本寫完了再寫什麼?那一刻我馬上告訴自己:船到橋頭自然直!
所以在《創造金錢:通往豐裕之路》一書中,看到“金錢是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得到的副產品,它會毫不費力地流入你的生活,你甚至無需多想”的時候,真的是心有戚戚焉。因此,當同樣寫作的女友在博客上訴苦道“出版社付給作家一本書的報酬可以低到你不可想象的程度”的時候,我給她的留言是:“心平氣和對待出版,我們會走得更遠!”
的確,對於現實存在,最佳選擇就是接受,而且要心平氣和。因為任何不平、憤怒的情緒不會改變現實存在,隻能消耗我們的能量。
回想自己與金錢的關係,總體感覺是“夠花”,有時甚至感覺自己很富足。但這份富足絕不是金錢數目上的,更多則來自於——自我價值以及生活自由度的充分實現。
回首過去,總覺得錢不夠花甚至危機四伏的時候,大約是在剛有孩子的那段時間。那幾年我兼職連帶著寫稿,掙錢可謂多多,但是總顯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