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跟著老子做女人——做“海量內存”女人(2)(3 / 3)

後來通過學習才明白,所有的匱乏與不足,與金錢沒有絕對的關係,而與我們內在的生存焦慮有關。

“如果人們把自己擁有的金錢數目當成一個問題,那麼金錢就會是他們頭腦中一個揮之不去的問題。對金錢的困惑與擔憂與你有多少錢無關,你花多少時間擔憂錢也與你能創造多少錢無關。”

的確如此。

對於我,從“不夠花”到“夠花”,2006年是轉折點。2008年出版的《成品女人DNA》一書副標題被我定為“全世界都是你的陪嫁”。有朋友看到這個題目玩笑說:“你口氣也太大了吧!”但是那真的是我當時的感受,也是意識提升後的自然展現。

的確,“當你認識到不存在缺失,整個世界都屬於你”!

因為大多數時候,“缺失”都是一種幻象,是我們內心的“心理焦慮”編寫的故事。可以說任何一種“缺失”都跟我們內在的焦慮以及由此產生的“攀比”相關。

隻要你內心充滿生存焦慮,手裏的錢就總是不夠“多”。因為它被用來填補生存焦慮這個欲望的無底洞了;而當你內心不再焦慮,整個人處於平靜安詳自在之中,就會產生一種內在的飽足感。這就是老子說的“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所以說,以“缺失”的心態麵對金錢,得到的永遠是“不夠”;以“知足”的心態對待金錢,得到的就是“豐裕”。

當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活在豐裕之中,但是大多數人不能過上如願以償的生活,因為他們隻看到了金錢和物質的表象,卻不了解其背後更深的運作法則。

在《創造金錢》一書中,作者列舉了以下的“錢”規則:

最了解金錢的人,通常不是錢非常多或者身無分文的人,而是正好夠用的人;

金錢也是一種能量。它意味著你和外在世界之間的能量交換,它代表著從你身上流出去的能量和返回到你身上的能量;

你所要麵對的挑戰就是,你的情感不要隨著金錢的自然的潮漲潮落而過於起伏波動,要學會以一種更加增進繁榮的方式來對待這些自然循環;

不要因為擔憂金錢而責怪自己,一定要改變擔憂的習慣,否則你會繼續擔憂金錢,無論你有多少錢;

如果你選擇在你感到自信、平安的時候考慮金錢的事,那麼你就能增強你對自己想要事物的吸引力……

在博友一念行者的博文中,我看到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文字:

金錢是助長人生喜樂的要素,但不要因為它而痛苦。倘若因錢而痛苦,那錢就是“道”在以痛苦的聲音喚你覺醒呢。來傾聽金錢與你的心碰撞所發出的念頭的聲音——從你所認為的貧乏和你所需要的那一筆錢中覺悟,實現超越金錢之上的自由。那個“缺錢”的錢,將發揮比錢本身還大的價值,請在“錢”上悟道!

的確,任何事物都是我們認識自己以及世界的工具,金錢尤其如此。而人人都可以很富足,因為你就是自己豐裕的源頭。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

當頭腦像平靜的湖麵,就能倒影出岸上斑斕的風光。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這句話出自胡因夢翻譯的21世紀最重要的心靈導師之一、“鑽石途徑”創始人阿瑪斯的《內在的探索》。在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人間是劇場》這本書中,我看到類似的一句話:“在生命的大電影裏,很少人擁有出離的勇氣!”在讀《道德經》的時候,我發現老子的“致虛守靜”恰恰為我們描述了——“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以及“出離”的美好景致。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經·第16章》)

這段話可以理解為:隻有超越現實世界的紛雜,停留在那個靜止的絕對空間,你才可以觀察到萬物蓬勃發展的本來麵目。盡管萬物數量、種類繁多,但它們都統一於“道”這個本體。因為返回到事物的根本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複歸於生命。複歸於生命就叫自然,一旦認識到這些,也就能夠做到明達。

如果你無法理解這段話的意思,那麼可以用一個更形象的比喻來補充說明。

你觀察過漩渦或者旋風嗎?漩渦的周圍是湍急的水流,但是中心是一個定靜點;旋風在天空中急速盤旋,中間也一定有一個靜止的風暴眼。

其實,在學習老子“致虛守靜”這一章的時候,我就是聯想到的漩渦以及旋風。

就人生而言,我個人的感覺是:40歲之前,自己始終處於高速旋轉的漩渦之中,此時追求外在的獲得與成功,追求時尚與流行。即使疲憊不堪,想撤離退出,但是談何容易。因為你上了高速運轉的運輸帶,就難以抽身,這也是很多人感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原因。

但是40歲以後,隨著自我了解的深入,我開始慢慢懂得從漩渦周圍移動到漩渦的中心地帶,那是相對的定靜點。

可以說,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我們內在的欲望就像內外兩個大漩渦,裏外夾擊讓我們無所適從、無以自拔。而很多人就是這樣隨著歲月的流逝,被時代潮流、物質欲望裹挾著渾渾噩噩地度過了自己寶貴的一生,到死也沒能明白活著的意義。所以佛稱眾生為“迷人”,即迷失自己的人。

當然還有一些人,可能是少數人,他們勇於探索發現,走出了“迷人”之境,最終成為把握自己命運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