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致虛守靜”就為我們描述了“抵達漩渦中心”,即人生定靜點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就是自我了解、探索的旅程。
胡因夢老師這樣描述她的心路曆程:以前打開我的衣櫥有幾百件衣服,現在幾十件甚至十件衣服就夠了。當你開始探究這些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人變成物質的奴隸,那是不對的。在這個物化的過程裏,我們消耗能量是不可能得來幸福的,因為幸福的源頭不在外麵,而在於你內在的能量夠不夠。到最後你就發現隻有這件事情是比較有價值的,因為隻有在自己的身心靈上麵下工夫,我們才可能真的有一個徹底的轉化和蛻變。當我們有了真正的轉化和蛻變,我們的人際關係才能和諧。因此在我過往的30年的時間裏,從一個外求的人,開始向內探索,我發現這裏麵的工程浩大,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幸福的源頭不在外麵,而在於你內在的能量夠不夠。”的確如此。就我個人而言,現在比較能覺察到:哪些時候自己處於寂靜之中,哪些時候處於漩渦地帶。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態,前者表現為安詳喜樂的“靜美”,後者表現為躁動不安的“動亂”。
動則亂,靜則美。當你處於漩渦周圍的時候,頭腦中就像有無數麵小鼓在擂動,人也就會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根本無法活在當下;而當你處於漩渦中心的“定靜點”,你可以觀察到外在的喧嘩與躁動,但是頭腦卻像平靜的湖麵一樣,倒影出岸上斑斕的風光。
“活在世間,但不屬於它”就是在告誡我們:我們不僅僅是社會、世界以及自我運作的參與者,同時還可以是它們的觀察者。
正如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所說:
“在人間這座劇場當中,如果我們學會以出離心麵對生命的大戲,就將獲得自我控製的能力,因而能夠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賞和感謝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
的確,我們不僅是自己人生的參與者,還是觀察員。後者其實就是一種出離,而了解這一點就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靜定慧:老子有“三寶”
老子的“三寶”是他老人家送給我們的幸福三寶、“吉祥三寶”。
如果給女人一個名字,我想它不是“強者”或“弱者”這樣的褒貶詞,而是“靜定慧”這樣的中性詞。
與男人相比,女人離“靜定慧”的境界更近。因為她們的本性就是如此,隻不過後天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讓女人遠離此境。現在是該回歸的時候了!
“靜定慧”之中的“靜”,可以看作是靜心,它來自我們對欲望以及自我情緒的把握與管理。
現代人以“忙”為時尚。大家見麵總是互問:忙嗎?大多數人的回答是:“忙。”“太忙。”但有道是:凡事都從忙裏錯,誰人知向靜中求。
的確,靜能生定,定則生慧。而老子給我們的靜心術是“三去”,即去奢、去甚、去泰。(《道德經·第29章》)也就是說要遵循常道,順乎自然,摒棄那些過渡的、誇大的、極端的想法和行為。
“靜定慧”之中的“定”,來自我們對“道”的信任,然後選定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隨波逐流、人雲亦雲。
我們身邊之所以充斥著克隆他人生活方式的“盜版人”,那都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定力。
身邊就有這樣的朋友,生活或者工作一直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比如一個朋友,一直想潛心寫作,但是又難耐寫作的寂寞和清貧,所以不斷往返於職場內外。她也說自己定力不夠。殊不知,當我們看清、看淡一些東西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定力。
“靜定慧”之中的“慧”,其實是人處於“靜定”狀態下的自然結果。隻有我們保持靜定狀態,去掉那些人為的幹擾因素,讓事物按其本來麵目出現、發展,此時人的智慧往往會最大化。所以老子強調“無為”,這裏的“無為”不是你什麼也不幹,而是“允許”事物按照自己本來的麵目發展而不橫加幹涉。
可以說,大多數時候是我們在幹預、幹擾,阻斷了事物的自然發展。而我們的“無為”,其實成就的是自然而為。這便是老子教給我們的大智慧。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靜定慧”?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德經·第67章》)
第一是“慈”,就是要對自己和他人有慈愛之心。
慈愛之心來自哪裏?我們說來自於我們認識到——我們和他人其實是一體的,都是“大道”的孩子。雖然認識到這一點很難,而且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但是我們必須了解——萬物都是“道體”,是“道”的孩子。就本體而言,萬物都是一體的。
第二是“儉”。我的理解就是要簡樸生活。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經·第12章》)
的確,現代人崇尚的是“加法”,但卻不懂得“減法”的妙用,甚至一些人追求“乘法”人生。其實懂得什麼時候“加”、什麼時候“減”,你才是掌握了人生的藝術,人生也必然精彩紛呈。
記得著名電影演員陳道明說:“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製,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製,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