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攀比、不爭強好勝,走自己的路,活出真我風采。
現代人的主要問題是,物質的誘惑讓我們的心靈世界極為空虛,為了填補空虛我們一味地追求名利財物,從而喪失了本性。老子呼籲人們要摒棄外界物欲的誘惑,持守內心的安定,確保固有的天性。
可以說,老子的“三寶”是他老人家送給我們現代人的幸福三寶、“吉祥三寶”。
以自我滋養的方式活著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第63章》
每個女人都是“塔莎奶奶”
任何事情,如果它發乎內心便是一種滋養,否則就是一場虛耗。
在朋友推薦的網頁裏,第一次看到92歲的美國老太太“塔莎奶奶”,隨後又在博友五瓣花的博客裏又見到“塔莎奶奶”,這才知道“塔莎生活”已經風靡世界。
“塔莎生活”什麼樣?還是先來讓我們認識一下大名鼎鼎的“塔莎奶奶”吧。
她身穿自己親手設計縫紉的複古裙裝,頭上束著好看的頭巾,穿行在她位於美國佛蒙特的農莊裏;她常常一個人在湖裏慢慢劃著獨木舟度過一個悠長的下午;她住木屋,種植花草,繪畫,製作手工,與小動物們做伴,享受一耕一鋤勞作的甜蜜,品味一點一滴生活的美妙。92歲了卻依然腰背挺直,肌膚光潤,眼神清澈,笑容可掬。她就是被都市女性愛戴的可愛的“塔莎奶奶”。
1915年,塔莎出生在美國,父親是飛機設計師,母親是畫家。塔莎從小就不喜歡上流社會的生活,崇尚簡樸自然。23歲的時候她結婚了,先後養育了4個孩子,並在46歲的時候離婚。56歲的時候,她用畫畫的版稅買下了一座農莊,從此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23歲發表處女作開始,塔莎一發不可收拾地出版了80冊以上的插畫作品,並獲獎無數。如今,以塔莎鄉村田園生活為主題的圖書在全球熱銷。
盡管如此,在填寫表格“職業”一欄時,塔莎總是寫下“主婦”二字。她說:“主婦可是個偉大的職業,沒什麼可羞怯的。身為主婦並不代表無法鑽研學問。你當然可以一邊熬煮果醬,一邊閱讀莎士比亞。”
如果給“塔莎生活”一個定義,那麼它是一種返璞歸真、追求心靈豐富的生活。而要過這樣的生活,需要的不僅僅是硬件,還要有軟件的支持——一顆不畏世俗的勇敢之心。就像塔莎奶奶說的:“人生最後悔的事,莫過於活得不夠勇敢。”
的確,如今女人們大都窮盡力氣追求時尚物質生活而不是聽從心靈的召喚,亦或是她們的心靈早已經被光怪陸離的物質欲望、世俗塵埃所淹沒和吞噬。而92歲的塔莎用她的行動敲醒女人們“沉睡的心靈”:你可以勇敢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懼怕世俗,更不要害怕衰老。女人可以優雅地老去!
的確,“若青年時歡喜地追尋,中年時將容顏注入新的意味,老年時不推翻過去的自己,歲月又會將你帶回到年輕的狀態,優雅永存!”
雖然“塔莎奶奶”在談及自己的繪畫事業時,謙虛地說:“如果有個能支撐起全家經濟的丈夫,也許我就能致力於園藝、做菜和縫紉,而不再畫畫了也說不定。”
但是我們知道,生活中根本就沒有“也許”。在我看來,繪畫其實是“塔莎奶奶”這棵“不老鬆”隨著歲月流逝而日益枝繁葉茂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說,繪畫是“塔莎奶奶”的“根”。她之所以可以在56歲的時候實現人生最美的願景,過上“采菊東籬下”的田園生活,與她的不離丹青有關。
當孩子們問塔莎奶奶:“你一生肯定都很辛苦吧?”塔莎說:“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的態度過著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啊。”
是的,無論任何事情,隻要它發乎內心便是一種滋養,否則就是一場虛耗。
記得在采訪女畫家申玲的時候,她告訴我:“畫筆就像我手裏的繡花針,每天都要拿出來繡幾下,從不間斷……”
由此我聯想到,其實每個女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繡花針,找到它,拿起它,持之以恒,你一定會繡出自己的似錦人生。
也許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擁有“塔莎奶奶”那樣的農莊以及田園生活,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學著擁有一顆“塔莎奶奶”的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枚“繡花針”。如此這般,人間處處世外桃源,隨身即是錦繡人生。
培根:“你”擁有最大的優先權
一份以犧牲自我、服從他人為目標的關係,注定是自我毀滅,害人害己。
每天早上衝杯咖啡、放上音樂,開始我的寫作之旅;中午吃完飯帶狗狗出去遛彎,聽“全程都能點”電台點歌節目;1點鍾回來小睡片刻繼續下午的工作——編輯稿件、尋找選題;下午4點完工,一邊做飯(通常燉肉或者煮粥)一邊瑜伽;晚飯後散步一個小時,聽“隻能好歌不聽話”,然後回來陪兒子一起學會兒英語(2012年之後,晚間基本在畫畫)。充實的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這是我近兩年的生活寫照。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人生,我想它該是:以自我滋養的方式活著。
記得2009年10月大學畢業二十周年同學聚會上,有兩個女同學在介紹自己情況的時候特別聲明:她們的首要任務是孩子的小升初。說實在的,經她們這麼一提醒,我才想起我也是小升初家長,怎麼就忘了呢?在“檢討”自己“自私”之時,我也暗自堅信“自私”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