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雄守雌:世上無“小人”
依“果”行事,才是經濟的人生。依“因”行事,人生就被演繹成了一場內耗。
單位來了一個新人,比我資曆老,在我休產假的時候她代了半年我的工作。我回來後她便處處壓製我,抬高她自己,心眼賊多,我防不勝防。我不善吵架,所以一直以來都默默調查一些她兩麵三刀的言論,打算拆穿她那些當人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伎倆。但是這樣有可能會激化矛盾,我擔心她這種虛榮心特強的人會背地裏想方設法報複我,那麼鬥爭就會一直繼續下去……其實我不想這樣總是提防別人,太累了,我該怎麼辦?
以上是我博客裏的讀者留言,她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
我們都處在關係之中,那麼如何麵對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就關係著我們的生活品質。
可以說我個人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一個“處處為難、排擠自己”的上司,我曾經認定她是個“職場小人”。按以前的脾性和慣性,我會跟她鬥爭到底。因為無論是資曆還是業務上對方都不是對手。
但是隨著自性的成長,我明白——依“因”行事與依“果”行事的不同,或者說感情用事與理性對待的不同。
我的處事原則一向是:不讓任何一個暫時的矛盾發展成為永久的問題!有問題立刻解決,絕不拖延。所以當朋友問“為什麼你總是活得輕鬆自如”時,我會說:“我是一個見到小疙瘩就必須去解開,否則就無法安睡的人。”
那麼,如何解開惱人的人際關係“疙瘩”?
就上麵的事情來說:作為同事,抬頭不見低頭見,關係惡化意味著你每天都要麵對“敵人”,這不是在給自己添堵嗎?是相互消耗能量的事情;再就是我已經學會,一旦出現問題首先在自己身上做功課,即針對那些對他人的定義、評判進行質疑。
“處處為難、排擠自己的上司”“職場小人”,這是真的嗎?
當認定她“處處為難、排擠自己”,是“職場小人”的時候,對立情緒以及鬥爭意誌就產生了,矛盾勢必會激化。
我不想要這樣的結果!
所以當我們再次因為一件事情引發爭執的時候,我選擇放下架子主動找她談心,誠心誠意地。結果是我們冰釋前嫌。現在我想到對方內心就有一股暖流,而不是以前的嫌惡。
當然,找對方談心看似是你低頭了、示弱了,其實你的行動在主動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看似“低頭”,其實是“更高一籌”。
拜倫·凱蒂說:“當兩大力量抗衡時,勝利將屬於知道如何讓步的那一方。”
當然,“知道如何讓步”與“一味讓步”大有不同。前者是高瞻遠矚,退一步海闊天空;後者隻能是軟弱、妥協的表現。
這就是老子說的“柔弱勝剛強”。這也同時解釋了,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以德報怨”“吃虧是福”——因為他們看到了更廣闊的人生前景,而不隻是看到自己眼前的蠅頭小利,自然沒有必要錙銖必較。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常德乃足,複歸於樸。(《道德經·第28章》)
意思是:如果你明知自身的雄強卻堅守雌弱,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的態勢,明白自身的榮耀卻安守卑辱的位置,那麼你就能與“道”同行了。“嬰兒”“無極”“樸”都是“道”的特征。在這裏老子用3個排比說明——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恥的必要性。
以我個人的理解,老子是在告誡我們:當我們看到他人惡的一麵的時候,一定要想到他還有善的一麵,你要做的就是與他人“善的一麵”鏈接。而要與他人“善的一麵”鏈接,你需要守弱,因為“水往低處流”嘛。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不是要求你無謂地“示弱”。“示弱”是委曲求全,隻能讓惡者更惡、黑者更黑;而“守弱”是看到對方的善以及將至的“善果”,然後低姿態地與對方的善美鏈接,以達到雙方和解的“圓滿”結果。
可以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從“因”來行動的,因為對方排擠我、刁難我,所以我要自衛反擊、以牙還牙。想想看,結果會如何?兩敗俱傷!
其實,跟任何人發生矛盾,最受傷害的往往是自己。回憶一下你想起好朋友時的感覺,再回想一下你想起“敵人”時的感覺,兩者有多麼不同!你想要什麼樣的感覺呢?主動權在你那裏!
所以說,依“果”行事,才是經濟的人生。而依“因”行事,人生就被演繹成了一場內耗。
記得在回答上麵那個讀者問題的博文後麵,有這樣一條旗幟鮮明的評論:妥協是對職場小人的姑息養奸!
我想說的是:世界上沒有“小人”。所謂的“小人”是你給對方的定義,也許他的行為觸犯了你。當你認為對方是“小人”的時候,你會如何行動?一定是針鋒相對。
說實在的,想讓“小人”遠離你,隻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先把“小人”的概念從你的心理“內存”中清除掉。即質疑你關於“小人”的定義。否則“小人”會不斷被你“吸引”過來。
“你的敵人,是讓你看到你還有什麼未愈合的老師。你在你意識到的東西上附著了一個故事,那故事就是你的痛苦。”
所以某種程度上說,世上無小人,也沒有敵人。所謂的小人、敵人都是我們內心演繹的故事罷了。
“無法認識到這點的人,僅僅相信了他們自己的念頭,他們不得不陷在有限世界的幻象裏,迷失在與事實真相(whatis)的衝突中。這是場必敗的戰爭,因為它與現實對抗。現實永遠是仁慈的,實際發生的事,是能發生的最好的事,不管你是否理解。在你理解這點之前,不存在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