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凱蒂在《沒有你的故事,你是誰》一書中如是說。
柔弱處上:矯枉過正“女強人”
強硬是一種“死”現象,柔軟是一種“活”景觀。
記得剛進報社做編輯時,有天在文采閣開會,一位軍隊作者也是一位報告文學作家,會議結束後邀我一起去拜訪一位文學老前輩。
到地方按了門鈴,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赫然在立。讓我們都沒想到的是,這位老前輩對著我嚴厲地說:“我沒有請你來,也沒準備請你吃午飯!”當時的情形尷尬極了,還好老前輩的老伴迎出來說:“沒事,有方便麵。”
當然最後我退出了,帶我去的那位追出來買了一盒好麗友派給我,並一個勁兒地道歉。
這件事情過去很久了,我卻一直記憶猶新。
在我看來,一個老者尤其是德高望重的長者,應該是慈祥的、大度的、溫和的,何況麵對一個“女後生”?而這尷尬一幕在我讀老子的時候,再次闖入眼簾。
老子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第76章》)
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軟,死後身體僵硬;草木生長時柔脆,死後變得幹硬。因此,堅硬強大的東西屬於死亡一類,柔軟弱小屬於生存一類。所以,軍隊逞強就會滅亡,樹木長大就會被砍伐。強大者處於下方,柔軟者處於上方。
老子這段話可以概括為:強硬是一種“死”現象,柔軟是一種“活”景觀。
為什麼我們稱那些可愛的老年人為“老活寶”?那真的是完美人生的寫照。
話說某天跟我先生聊天,他說:“你發現沒有,太漂亮的女人和太醜的女人都顯得僵硬、呆板。太漂亮的女人是因為自恃清高、任性而顯得僵硬;太醜的女人是因為自卑、自我封閉而顯得呆板。相比較而言,中等姿色的女人能伸能屈,有柔性之美,所以魅力無窮。”
仔細觀察還真是如此。
女人本來充滿柔性之美,但是社會化過程以及家庭、學校的教導讓她們強硬起來,這其實是讓女人跟自己的本性作鬥爭,正如“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
比如早幾年女性被教導要做女強人,但是在多年之後,尤其是一些女強人吃到了苦頭、嚐盡了辛酸之後,猛然醒悟道:做什麼都不做女強人!所以現在沒有一個事業成功的女人喜歡“女強人”這個稱號,因為那幾乎是事業成功、生活失敗的代名詞。
想象一下你對女強人的印象,是不是嚴肅緊張有餘而溫柔活潑不足?是不是一副打碎牙齒往肚裏咽的強悍?
觀察現實中所謂的女強人,她們身體是緊繃的,情緒是緊張的,心態是焦慮的。外觀上也許“有型有款”,但是內心缺乏溫柔、慈悲與彈性。
當然,鼓勵女性自強自立是對的,怕就怕矯枉過正。“女強人”可以說是一種矯枉過正的現象。
寫到這裏,想起某天同事問:“我覺得女人40歲的時候最美,你呢?”
我脫口而出:“60歲的時候最美!”
這絕非戲言。就我個人而言,從小到大就是一個從“僵硬”到“柔軟”的過程。感覺我的人生就像經曆了一個漫長的冬天,凍結的土地隨著自我認識的春風的吹拂,漸漸在40歲之後越來越柔軟、舒展,人生漸趨珠圓玉潤。但願最後能達到老子說的“如嬰兒乎”。
記得好朋友玲玲說:“你身上有一種舒展美。你已經是蓮花白,我還是卷心菜,正在舒展之中……”
我告訴她:“之所以如此,實在是因為我緊張、僵硬、焦慮了很長一段時間,深受其害。而我也知道還有很多人,正在經曆著這場煎熬,這正是我寫作的原動力!”
說實在的,現在我才知道什麼是“活著”!舒展、綻放這樣的動詞,是我人生的寫照,而輕鬆、自然是我的追求。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50歲的人幸福感最強。我想那是因為50歲的時候,人徹底放鬆了。
奧修說:“美就是成為你真實的樣子。成為本來的你,而且完全放鬆在自己裏。”
的確,女人一旦放鬆了,自然了,舒展了,也就美了。而學會放鬆,你才能對己、對人更仁慈、友善。
“太沒個性”VS“不想受苦”
三毛的人生在我看來是:“放”得很好,但“收”之不足。
跟女友一起吃飯,席間她接老公電話,態度蠻橫。放下電話,她生氣說:他就想惹我不高興……
我說:也許是你自認為呢?或者他有別的事情,情緒不好,矛頭並非指向你……
她堅定地說:不是,他是故意的!
我又說:為什麼一定那麼認為呢?在我看來有很多種可能……麵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越是有多種選擇,意味著你越是自由的。
她橫眉冷對道:你沒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個性了嗎?一個人活著就要有個性!
我坦白道:不是我太沒個性,而是我不想再讓自己受苦了!
如今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有個性”,也許還有讚許的成分,但是當我們說一個人“非常自我”時,就已經不是恭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