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十九 叩闕(1 / 3)

在王直發難的前一天,蔣逸凡便趕到了北京,他與風啟一晤之後,了解了這一段時間來京畿的情況後,便又趕往古北口,要向李彥直彙報此次南下的見聞功過。

也是他早走了半日,若當天留在北京過夜,第二天興許就走不了了。他到達古北口半日後,兵部的第一道公文便也到了,卻是說讓他調部分兵馬進駐西山,李彥直問出了什麼事情,兵部的人說城外有勤王之師嘩變,兵部謹慎,因此有此命令。

李彥直一聽,趕緊命戚繼光守古北口,自己卻盡起精銳兵馬,準備赴京。這段時間來他和戚繼光不斷從京軍、勤王軍、義軍以及俘虜中挑選兵源良種,已在曆次實戰中練成一支三千多人的精銳騎兵,次一等的堪戰部隊又有六千餘人,皆是上得馬、打得仗的了,再不隻是一個空殼,有了這九千人在手,李彥直的底氣就足多了。這次他一紙令下,又挑出了紀律比較好的兩萬餘人,合三萬人馬,準備進京,其它部隊便都歸戚繼光指揮。

戚繼光見李彥直如此大張旗鼓,頗有不解,因問:“督軍,兵部的公文雖沒說具體入京兵馬,但看那意思,大致也就是三五千人,也沒說要督軍你親自帶兵進京,你帶這麼多人去,隻怕會見忌。”

他這話乃是好意,李彥直聽了十分承情,卻搖頭說道:“元敬你知看見兵部的公文,卻沒看見兵部也未曾見到的事情!這段時間若我們事事都按兵部的意旨辦事,隻怕京畿的情況早就不可收拾了!京師將有大危險,而兵部居然還如此好整以暇,真是遲鈍!”

戚繼光忙道:“繼光愚魯,還請督軍明示。”其實這也不是他真的愚魯,而是他掌握的信息遠沒李彥直多而已。

李彥直微微一笑,正考慮著該怎麼跟他說才好,忽然營外有急馬奔來,這次卻是內閣直接傳出的聖旨了!李彥直這時已帶甲在身,就以軍禮迎侯。那聖旨卻十分簡單,傳旨太監也是又急又慌,連香案什麼都不擺了,就開旨宣道:“京師危急!李哲速速進京護駕!”

諸將聽這道聖旨從內容到行文都大有異處,慌忙問:“這位公公,到底出什麼事情了?”

那太監急得頓腳,叫道:“京師告急啊!朝陽門已被賊軍攻破!紫禁城也是危在旦夕啊!李侍郎!你快入京救駕吧!咱家幸虧是走快了一步,若慢了一步,怕連城門都出不來了!”

諸將皆驚,再看李彥直時,臉上都現出欽佩之色,戚繼光等都來請命,道:“督軍,我等願隨督軍馳援京師!”

“慌什麼!”李彥直對此早有預判,雖然事情仍比他預料中來得更急,卻也不像諸將般驟然聽說都有慌亂之色,因下令:“仍按原定部署,元敬留守古北口,京師那邊的叛亂我去鎮壓!元敬留守古北口——此處蒙古降俘甚多,也萬萬亂不得。”

他兵馬早已點畢,這時隻翻身上馬就出了營,大軍才出古北口,便又遇到嘉靖接連追加的意旨,原來擬第一道聖旨時帝相都有些慌亂,隻是求快,聖旨公文不甚符合規製,發出去以後,徐階擔心京師萬一不測,李彥直拿著這道聖旨威權不夠、名分不正,便又追加了一道毫無破綻的聖旨並兵部公文,命李哲總督直隸軍務、京畿州縣在戰時的軍政要務,以及仍滯留在京畿的勤王之師也都歸李哲統領。大軍走出沒三十裏,又陸陸續續接到京城方麵的七麵金牌意旨,其中三道是給李彥直及其部屬加官進爵,四道卻是催他速速進兵,不看別的,光看這連續飛來的九道金牌意旨,就知京師有多危險、皇帝有多慌忙、內閣有多急亂!其實尚有第十道聖旨,但在途中卻遇到亂兵而未能到達。

李彥直不敢怠慢,急催騎兵先進,幸好剛剛打敗了蒙古,俘獲了不少馬匹,先行的三千騎兵每人兩到三匹馬,更不停蹄,直抵西山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