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八 通商令(1 / 3)

月頭,厚著臉皮再求月票……

——————

劉洗心情一緊,不想這次來的卻是付遠,帶了一支鳥銃隊,一支倭刀隊,約二百餘人,跨府越界趕來接,見到了陳羽霆有些歉意地道:“陳少爺,我們可來遲了。”

說著就要逐散那三個島主,陳羽霆道:“莫趕他們,他們也沒怎麼著我,讓他們走吧。”

那夥海盜猶在那裏叫:“陳大總管,可別忘了你許的諾啊。”

此處已是鬆江府與嘉興府的交界,付遠接了陳羽霆後直接送往上海。大明的天下大體上畢竟是太平的,隻是三北有胡馬衝突,沿海有海賊為患,所以才鬧出這點事,這時進入鬆江府以後,情況便大大不同,自李彥直進駐上海,將水陸兵將部署開來,自金山衛至寶山所,再無海盜敢上岸犯事。

鬆江府本以府治所在最是繁華,如今卻被上海比下去了:小小一個縣城裏,不知擠了多少來自三江五湖的豪商巨賈,蘇湖寧揚運來的貨物堆擠不下,李彥直便在黃埔江入海口劃了一片地,讓商家自建樓房帳篷藩籬去。陳羽霆低調地進了城,再不驚動任何人,風啟見到了他,也不訴別來之情,先拍著額頭叫道:“哎喲!羽霆,你可來了!你再不來,我就要累死了。”

陳羽霆笑了笑:“風老大你大才,是坐鎮中樞宰割天下的人,這小縣城裏的這點小事,能難得倒你?”

風啟也笑,卻是苦笑:“別挖苦我了,再說,上海現在可不是個小小縣城,大明財貨在東南,東南財貨在江東,如今江東的財貨,可都望著這上海來呢——這還是咱們中華內部的,這海外的貨物遲早也得進來在這裏交易,那時這裏轉動的可就不止是大明了,海內海外都繞著這裏轉。現在大家就等著市舶司的規矩怎麼定,好做往後的生意。”

陳羽霆心想:“大員海峽都還沒弄幹淨呢,佛郎機人和回回人想過來做生意都難,至於日本人,有破山王直在中間搗蛋,這事暫時也難成。”口中卻問道:“市舶司的規矩,都督還沒定下麼?”

“我和張嶽商量過後擬了幾條,”風啟說:“都督看過之後,拿給外間讓幾戶大商家、大士紳評議去了,看看大家的反應,又說得等你回來,看看需要修改否再作定奪。”

原來張嶽也是做生意的料,又長年在海外行走,定出的那幾條自然都是方便於海商,而風啟定的幾條卻都是顧慮著朝廷、士林的反應,兩種條款頗有衝突,李彥直看了之後覺得需要修改,就公開了發給鬆江、蘇州、湖州、揚州的二十八位有名望的商人、士紳,征求他們的意見。

李彥直此舉雖不是向全社會各階層征詢此事,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何況是這樣一件人人都盯著的事情,征求意見的信件一寄出去,這二十八家士商家裏馬上就有人上門,或是親戚,或是同僚,或是年友,或是生意夥伴。這個打聽出了一條,那個打聽出了一條,不久這草擬細則大部分在東南的商圈傳開了。

陳羽霆想起大員那邊的事,想起吳平王牧民的橫蠻專斷,心想:“他們敢這麼橫,背後還不是都督撐的腰?在這邊卻搞集思廣益的事情……嗯,是了,他未必真是要集思廣益,隻是要通過這個手段把自己的政令綱領宣傳出去,同時拉攏江東的士商大族。”

陳羽霆對李彥直的揣測,雖不全中亦不遠矣。

之前李彥直宣諭浙海說自己此來不是像王直宣傳的那樣,要對東南通番者“斬盡殺絕”,可誰也不肯信他。但發了這二十八封征求意見的書信以後,卻迅速就在輿論上造足了勢,不半月間就讓整個江南地區無論士農工商都知道李都督是要開海了。人人都說,這海禁一開,市舶司總署一設,東南最豪富的生意就再不是揚州的食鹽買賣,而必是上海的海外生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