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托普完成原始積累的項目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1994年10月,成都金牛區稅務局想向托普買幾台電腦。在交談中,當局長得知宋如華是電子科技大學的教授時,便無意中問了一句:“你們能開發自動打印發票的計算機軟件嗎?”
當時正值經商熱潮,稅務係統整天為日日猛增的計稅事務忙得焦頭爛額。國家稅務總局也專門下過文件,要求“在本世紀末,全國各稅務局、所均要實現從申報、登記、開票、會計的計算機化”。然而,國內幾乎沒有一家計算機公司有成熟的產品提供。在稅務局長提問之前,宋如華從來沒有接觸過軟件開發業務,托普公司裏也沒有一個軟件工程師,但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宋如華說:“當然能。”就跟做顯示屏的那單生意一樣,宋如華先是大膽地簽下了合同。然後,他轉身回母校招進3個大學生,把他們關進一個小房間裏日夜開發。3個月後,托普計算機自動計稅係統1.0版誕生了,輸入納稅人信息後,計算機就能自動打印出發票。金牛區稅務局非常滿意,托普的軟件係統真是幫了他們一個大忙。很快,別的區得知了這個信息,也主動上門來找托普了。宋如華發現,一個大金礦突然袒露在他的麵前。
托普以前做電腦銷售,隻能賺取那點可憐的代理費,而有了計稅軟件係統之後,硬件軟件搭著賣,價格就是托普說了算了。宋如華計算了一下,全國的大小稅務局有4萬多個,每個局、所投入10萬元,就是幾十億元的大市場。宋如華當即決定,放下手上的其他業務,專心一致主攻計稅軟件的市場開拓。在半年多時間裏,他跑馬圈地攻下了大半個四川省,同時組建營銷網絡,殺向西北和華東各省。到這一年底,托普的稅務軟件銷售收入達到4000多萬元,其中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西安市地稅工程,合同金額達1500萬元。
那是一個充滿了暴利氣息的年代。市場對辦公自動化的巨大渴求與這個領域的科技神秘性,營造出一個難以想象的牟利空間。宋如華憑著他驚人的商業直覺,抓住了這個百年一現的機遇。一個日後看來非常成功的策略是,在發現了市場機遇的時候,宋如華沒有把主攻目標放在北京或上海等大中城市,而是在縣市級稅務係統四處出擊。那是一個需求旺盛,而公關難度相對較低的市場。一位早年跟宋如華打天下的托普舊部回憶說:“托普的軟件係統隻要一演示,就八九離不了十,接下去的工作就是跟稅務局長們喝酒。那個時候喝了多少酒啊,宋總一個人就可以喝一斤半白酒,整個公司都在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