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脹比衰退可怕(4)(1 / 1)

左右為難的救市處方,表現為5年來的兩手交替投藥:先擴張,促增長,保就業;後緊縮,壓通脹,穩增長。期待中的療效沒有出現,出現的是滯脹:急驟的顯性衰退,延緩為隱性的增長性衰退(克魯格曼語)--增長沒保住,通脹也沒壓下去。前邊說激素療法是飲鴆止渴,就是指用通貨膨脹刺激經濟。但通脹是《一千零一夜》裏漁夫打開的魔瓶,魔鬼一旦被放出就難以收回了。“通貨膨脹具有一旦啟動就會加速發展的特點,它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措施的情況下,自動停止和消失。”朱鎔基認為“國際、國內經驗還表明,對於通貨膨脹應當防止於‘青蘋之末’,不能等到它嚴重發展後再去治理,那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朱鎔基說的很大代價,不是別的,就是緊縮與衰退,就是“GDP犧牲率”。對付通脹不得不大力緊縮,而大力緊縮就不能不出現衰退。所以說,衰退是對通脹的報複與糾正,就如通脹隻能靠通縮來消除一樣。避免大起大落的辦法有沒有?當然有。唯一的辦法就是告別庸醫的激素療法,“經濟如果不反複遭受政府的衝擊,就會基本上是穩定的”(盧卡斯語)。

表象是通脹,真相是滯脹。滯脹是通脹難以治愈的晚期症狀,是市場周期被“宏調”調亂了的結果。物價漲,增長跌,物價漲,盈利跌,物價漲,就業跌,物價漲,股市跌,物價漲、房價跌,物價漲,實際收入跌,國內的通脹早已變成滯脹了。滯脹比通脹複雜棘手,最典型的例子是房價。一邊是過剩、空置的滯銷積壓,一邊是限購、限貸、限價的打壓,要嚴防房價報複性反彈--滿世界誰見過這種怪誕:早已成為全球最大宗的過剩積壓商品,卻仍堅守著全球最高價位--市場失靈到令人瞠目結舌,無話可說的地步。為什麼說滯脹比衰退可怕?衰退是對通脹的糾正,滯脹則是拒絕糾正。衰退是過度擴張後的收縮,滯脹則是拒絕收縮。衰退是市場進入休養生息,滯脹則是拒絕休息,疲勞作戰,要把市場消耗殆盡。

從東亞金融危機到全球金融海嘯,表明“再沒有什麼比通過摧毀一國的貨幣來摧毀一個社會的基礎更容易的事情了”(凱恩斯語),通脹就是一把摧毀一國貨幣的雙刃劍。初上手時政府感覺很爽,激素注入,率先複蘇。但一經上手你就甩不脫了:左手開閘的流動性得右手拿抹布去收,過剩的產能吃不了得兜著走。但這不是最棘手的,最棘手的是貨幣與信貸被這柄劍傷及自身,金融風險導致整個信用體係危如累卵。但這仍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政府幹預市場愈演愈烈,與國進民退同步的是政府越做越大、市場越做越小,舊機製複辟了,市場化的變革進程被逆轉了。